师资队伍

闽江学者:洪若瑜

   

   洪若瑜

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


最高学历: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过程工程)研究所大学化学工程博士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与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 分子模拟

Tel:

18859199060

E-mail:

rhong@fzu.edu.cn


教育工作经历:

1990年:在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 煤化所 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程懋圩、张济宇研究员。

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 化工冶金(过程工程)研究所 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李洪钟院士。

1996~1997.10:中国科学院 化工冶金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97.11~1998.5:美国圣母大学(Notre Dame Univ.) 化工系 博士后。导师:H.-C. Chang。

1998.5~1999.3:美国麻省大学(UMass) 化工系 博士后。导师:D. Vlachos。

1999.3~2003.1: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ofT) 化工与应化系 博士后。导师:M. Kawaji。

2001:加拿大Sunwell科技公司工程师(每周工作4天,还有3天在多伦多大学)。

2002.7~2016.5:苏州大学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导(2003.1与多伦多大学脱离)。

2016.5~至今: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博导/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研项目:

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横向项目6 项。


目前在研主持的科研项目:

1、低温等离子体清洁生产石墨烯-纳米硅锂电池负极材料,经费来源: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60404。

2、高性能纳米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在锂电池的应用,经费来源: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资金。

近年来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磁性流体的宏观动力学特性和多尺度模型,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0476065。

2、磁性纳米粒悬浮体的生物流变和传递特性,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0876100。

3、软铁/锶铁氧体磁流变液的磁动力学特性,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1246002。


社会兼职:

中国颗粒学会理事;担任Applied Nanoscience, Chinese J. Eng., Biomater. Res., 《工程塑料改性》和《中国粉体技术》的编委,并担任国内外65个刊物的审稿人,其中包括:Chem. Eng. J., Chem. Eng. Sci., Mater. Let.等;国家自然基金委、江苏省、常州市、苏州市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基金委的项目评审人;国家科技奖评委,教育部优秀学位论文评委;中国颗粒学会理事;苏州市留学回国人员协会理事;曾三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主持分会。


代表性论文:

[1] B.B. Zhang, Y. Chen, F. Wang, R.Y. Ho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black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blends, Appl. Surf. Sci., 2015, 351: 280-288.

[2] F. Wang, Y. Zhang, B.B. Zhang, R.Y. Hong*, M.R. Kumar, C.R. Xie, Enhanc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BS/EPDM composites filled with graphene, Compos. B Eng., 2015, 83: 66-74.

[3] Z.L. Feng, W.R. Wei, L. Wang, R.Y. Hong*, Cross-linked PS-DVB/Fe3O4 microspheres with quaternary ammonium groups and application in removal of nitrate from water, RSC Adv., 2015, 5(117): 96911-96917.

[4] Z.L. Feng, W.R. Wei, L.T. Wang, R.Y. Hong*, Hollow mesoporous titania microspheres: new technology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ppl. Surf. Sci., 2015, 357: 759-765.

[5] D.L. Sun, R.Y. Hong*, F. Wang, J.Y. Liu, M.R. Kumar,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via AC arc an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Chem. Eng. J., 2015, 283: 9-20

[6] Z.J. Yu, M.R. Kumar, D.L. Sun, L.T. Wang, R.Y. Hong*, Large sale production of hxagonal ZnO nanoparticles using PVP as a surfactant, Mater. Lett., 2016, 166: 284-287.

[7] D.L. Sun, R.Y. Hong*, J.Y. Liu, F. Wang, M.R. Kumar,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using two-group arc discharge plasma, Chem. Eng. J., 2016, 303: 217-230.

[8] F. Wang, D.L. Sun, R.Y. Hong*, M.R. Kumar,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by plasma arc discharge under fluidized dynamic equilibrium, J. Nanopart. Res., 2016, 18(6): 1-14.

[9] F. Wang, R.Y. Hong*, Surface treatment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by nitrogen/oxygen alternating current arc discharg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ABS/EPDM composites, Comp. B, 2017,129: 97-106.

[10] F. Wang, R.Y. Hong*,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structure-controlled carbon nanoparticle via arc plasma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olymeric composites, Chem. Eng. J., 2017, 328: 1098-1111.


授权专利:

申请专利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

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ZL2005100377988。

一种聚甲醛树脂的改性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二甲苯甲醛树脂的改性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获奖情况:

Featflow Fellowship, Dortmund Univ., Germany, 2000.

2005~2010年度Elsevier中国大陆高被引作者奖,2010年。

2010年度闽江学者奖(福建省教育厅和财政厅)。

2010年度苏州国家高新区领军人才奖(C类排名第一)。

2011年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奖(排名第一)。

2011年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奖(C类排名第一)。

2012年石油化工联合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度江苏省333人才奖(第三梯队)。


Copyright © 2014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 350108 电邮: syhg@fzu.edu.cn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学生工作

闽江学者:洪若瑜

   

   洪若瑜

教授/博士生导师/闽江学者


最高学历:

中国科学院化工冶金(过程工程)研究所大学化学工程博士

研究领域:

纳米材料与纳米杂化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计算流体力学 分子模拟

Tel:

18859199060

E-mail:

rhong@fzu.edu.cn


教育工作经历:

1990年:在华东化工学院(华东理工大学) 获工学学士学位。

1993年:在中国科学院 煤化所 获工学硕士学位。导师:程懋圩、张济宇研究员。

1996年:在中国科学院 化工冶金(过程工程)研究所 获工学博士学位。导师:李洪钟院士。

1996~1997.10:中国科学院 化工冶金研究所 助理研究员。

1997.11~1998.5:美国圣母大学(Notre Dame Univ.) 化工系 博士后。导师:H.-C. Chang。

1998.5~1999.3:美国麻省大学(UMass) 化工系 博士后。导师:D. Vlachos。

1999.3~2003.1:加拿大多伦多大学(UofT) 化工与应化系 博士后。导师:M. Kawaji。

2001:加拿大Sunwell科技公司工程师(每周工作4天,还有3天在多伦多大学)。

2002.7~2016.5:苏州大学 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教授/博导(2003.1与多伦多大学脱离)。

2016.5~至今:福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教授/博导/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科研项目:

作为主持人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8项,市(厅)级科研项目2项;横向项目6 项。


目前在研主持的科研项目:

1、低温等离子体清洁生产石墨烯-纳米硅锂电池负极材料,经费来源: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编号:2060404。

2、高性能纳米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发及在锂电池的应用,经费来源:福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资金。

近年来已完成的主要科研项目:

1、磁性流体的宏观动力学特性和多尺度模型,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0476065。

2、磁性纳米粒悬浮体的生物流变和传递特性,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0876100。

3、软铁/锶铁氧体磁流变液的磁动力学特性,经费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编号:21246002。


社会兼职:

中国颗粒学会理事;担任Applied Nanoscience, Chinese J. Eng., Biomater. Res., 《工程塑料改性》和《中国粉体技术》的编委,并担任国内外65个刊物的审稿人,其中包括:Chem. Eng. J., Chem. Eng. Sci., Mater. Let.等;国家自然基金委、江苏省、常州市、苏州市和格鲁吉亚共和国基金委的项目评审人;国家科技奖评委,教育部优秀学位论文评委;中国颗粒学会理事;苏州市留学回国人员协会理事;曾三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的分会主席,主持分会。


代表性论文:

[1] B.B. Zhang, Y. Chen, F. Wang, R.Y. Hong*, Surface modification of carbon black for the reinforcement of polycarbonate/acrylonitrile-butadiene-styrene blends, Appl. Surf. Sci., 2015, 351: 280-288.

[2] F. Wang, Y. Zhang, B.B. Zhang, R.Y. Hong*, M.R. Kumar, C.R. Xie, Enhance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ABS/EPDM composites filled with graphene, Compos. B Eng., 2015, 83: 66-74.

[3] Z.L. Feng, W.R. Wei, L. Wang, R.Y. Hong*, Cross-linked PS-DVB/Fe3O4 microspheres with quaternary ammonium groups and application in removal of nitrate from water, RSC Adv., 2015, 5(117): 96911-96917.

[4] Z.L. Feng, W.R. Wei, L.T. Wang, R.Y. Hong*, Hollow mesoporous titania microspheres: new technology and enhanced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Appl. Surf. Sci., 2015, 357: 759-765.

[5] D.L. Sun, R.Y. Hong*, F. Wang, J.Y. Liu, M.R. Kumar, Synthesis and modification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via AC arc and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plasma, Chem. Eng. J., 2015, 283: 9-20

[6] Z.J. Yu, M.R. Kumar, D.L. Sun, L.T. Wang, R.Y. Hong*, Large sale production of hxagonal ZnO nanoparticles using PVP as a surfactant, Mater. Lett., 2016, 166: 284-287.

[7] D.L. Sun, R.Y. Hong*, J.Y. Liu, F. Wang, M.R. Kumar,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materials using two-group arc discharge plasma, Chem. Eng. J., 2016, 303: 217-230.

[8] F. Wang, D.L. Sun, R.Y. Hong*, M.R. Kumar, Preparation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by plasma arc discharge under fluidized dynamic equilibrium, J. Nanopart. Res., 2016, 18(6): 1-14.

[9] F. Wang, R.Y. Hong*, Surface treatment of carbon nanoparticles by nitrogen/oxygen alternating current arc discharge and the application in ABS/EPDM composites, Comp. B, 2017,129: 97-106.

[10] F. Wang, R.Y. Hong*, Continuous preparation of structure-controlled carbon nanoparticle via arc plasma and the reinforcement of polymeric composites, Chem. Eng. J., 2017, 328: 1098-1111.


授权专利:

申请专利十余项,获得国家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各1项。

一种纳米氧化锌的制备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ZL2005100377988。

一种聚甲醛树脂的改性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一种二甲苯甲醛树脂的改性方法, 中国发明专利。


获奖情况:

Featflow Fellowship, Dortmund Univ., Germany, 2000.

2005~2010年度Elsevier中国大陆高被引作者奖,2010年。

2010年度闽江学者奖(福建省教育厅和财政厅)。

2010年度苏州国家高新区领军人才奖(C类排名第一)。

2011年苏州金鸡湖双百人才奖(排名第一)。

2011年江苏省六大高峰人才奖(C类排名第一)。

2012年石油化工联合奖(三等奖排名第一)。

2013年度江苏省333人才奖(第三梯队)。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邮编: 350108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电邮: syhg@fzu.edu.cn

Copyright © 2014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