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绿色氨氢能源研究生党支部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将党支部建立在科研团队上,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服务重大科研任务和科技创新项目为重心,以“三三三”支部党建工作模式充分凸显研究生党员在国家级科研平台上的先锋作用,为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党支部“三三三”工作机制
一、强化思想引领,“三大聚力”立产业报国志
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坚持将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政教育工作贯穿支部工作始终,砥砺“产业报国”的政治自觉。一是聚力思想建设,党员教育扎实有力。扎实推进党支部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聘请马院教师和国家级科研人才“双导师”担任支部指导教师,实现将思政工作与课题研究工作同频共融,将科研课题与国家战略、行业需求紧密结合。二是聚力文化创新,党员教育润物无声。支部创设党建咖啡、党建漫画等文创产品,在建党百年、北京冬奥、党的二十大召开、主题教育等重要节点制作党建主题漫画,参与编排话剧“化工百年发展史”宣传科学家、实业家事迹,实现“党建+文化”的融合。三是聚力精神辐射,党员教育言传到位。支部充分发挥所在团队的育人资源,打造以魏可镁院士等老一辈科学家为精神内驱,融入国家化肥催化剂研究中心团队三代人50年坚持传承与发展合成氨催化研究的事例,整合优秀优秀硕博党员组建宣讲队,深入各红色基地,面向校内外累计讲解320余次,受益党员群众近万人。
二、践行一线精神,“三维三线”服务产业民生
支部立足“科产教”三个维度,通过“三线一体”上好“做有用的科研”这门实践党课,切实把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社会发展的动力,让新时代研究生挺膺担当、善作善为。一是践行产业一线,服务行业发展。主动参与并服务国家工程中心的科研转化项目,与团队人员深入生产一线调研、破解技术难题。同时支部连续11年组建博士实践队,累计调研企业140余家,形成调研报告19份,开展技术难题联合攻关11个,相关行业资政建言得到省领导批示,在人民日报、全国高校思政网等报道50余次。二是践行乡村一线,服务民生需求。发挥专业特色,连续5年深入乡村一线开展土壤检测,开发专利产品-多元微量元素螯合型系列复合肥已经在福建、海南、山东等省份推广,累计定点服务农业生产基地近5万亩、肥料近4千吨,为农民增加收入近500万元,助力福建三明、海南儋州等地打赢脱贫攻坚战。成效受到中青网、中国大学生在线等报道。三是践行科普一线,服务学科建设。支部组建硕博宣讲团,开展科普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地,展示科学实验,弘扬科学家刻苦学习、产业报国的精神;累计开展化工科普活动识200余场,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
三、夯实学用结合,“三式联动”提升科研转化
支部找准科研创新的重点难点,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团队科技创新的发展优势。一是党建与科创联动互进。支部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平台的优势,打造“党建融合-思政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四维融合双创工作模式,支部成员累计获“创新大赛”“创青春”“挑战杯”国赛2金6银7铜奖,发表Sicence论文1篇、Nature子刊2篇、行业顶级期刊70余篇,1人获卢嘉锡优秀奖学金、12人获国家奖学金。二是专长与服务联动同进。坚持从服务团队科研需求出发,重点打造“可镁党员志愿服务站”品牌,对科研平台仪器制定党员挂牌认领,分管到人,利用所学服务团队发展,创建服务型研究生示范性党支部;累计服务超2000小时。三是科研与产业联动共促。支部主动服务“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参与科研攻关任务,开发了低碳耐硫变换制氢成套技术、“氨-氢”燃料电池成套系统、高炉煤气源头脱硫技术等并实现在国内上百家企业转化和推广,实现企业合作经费3亿多元,推广应用企业取得了上百亿元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下一阶段,绿色氨氢能源研究生党支部将靶向发力、多维赋能,持续巩固特色优势,服务好团队各类重大项目和产业化落地,深化推进党建与业务“双核”协进,以党建引领科研方向、以服务成果检验党建成效,打造极具特色的“红绿融合”党建品牌,实现支部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全面提升,培育出又红又专的高水平新工科拔尖创新人才。
原文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gzdt_yx/250724/21967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