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前夕,最常听见老师说的话,不是让我们每天花入大量时间投入到复习当中,而是要我们注意休息,题目做不出来时,可以试着站起来休息一下,喝喝水,或者到门外走走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起初我也并不是很理解老师所告知的方法,难道解不开的题目不应该再去演算一下前面的步骤是否出了差错,或者说再推算一下其实就能得到最终结果了吗?
自然,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死磕到底才应该是解题的唯一方法。但其实放松一下自己的大脑,暂时离开做题的痛苦中,我们往往就能从更简洁的方向切入,怎么也想不通的步骤也能突然理解;反而死磕到底,往往会卡在难受的地方,有一种马上要解出来却无从下笔的痛苦感,最后很显然并不能得出有效的结果。
或许这就是酝酿效应的神奇之处吧。其实古人也早就对这样的结果有些了解。苏轼在《洗儿》中就曾写到:“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其实这也是绝大多数父母的教育观念,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拼命读书,将来可以考上985,211的高校,却不知道这样逼迫式教育就会压榨孩子的放松时间,消磨孩子对读书的兴趣。对于这样的结果,心理学家西尔维拉就曾做过相关实验:对于相同难度的任务,不同小组根据不同作息来完成任务。结果显示,休息时间较长的小组,完成度竟然比其他小组都要高出不少。我们可以发现,休息结束后,小组成员往往会尝试用新方法切入问题,而没有休息的小组还是继续用原来的方法尝试解答。我们可以看到,在碰到这样创造性思维问题时,耗费多少精力都没办法找到解题思路。相反,暂时放下对问题的探索,反而能抓住问题的灵感。这对于大部分群体来说应该都是成立的。
其实在外人眼中,这种放下就是不务正业,就是放弃了对这件事的突破。其实身临其境的我们都知道,往往遇到问题瓶颈时,我们最难做的事情不是坚持而是放下,想要完全放下对问题的思考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我们放下的不是题目,放下的是只想用一种死办法解到底的执念。酝酿其实并不是停止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而是将思维转入潜意识中,就能不经意间获得灵感。
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难题时,不妨放下手中的事情,呼吸一下新鲜空气,让自己的心情放松一下,问题瓶颈在不经意间就能解决。
投稿:2022级过程02班胡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