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工作
赓续红脉 行践八闽|化工学院开展2025年暑期本科生“八闽红色文化”研学实践活动
发布日期:2025-07-29 阅读量:

   2025年7月,化工学院2025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以“赓续红脉·守护文根·振兴乡村·勇担使命”为主题,组织本科生深入福建八闽大地,开展“红色研学—乡村振兴—文化保护—青年担当”四维一体的实践探索。闽山闽水物华新,同学们沿着领袖足迹,通过实地研学、文化调研、产业调研等形式,沉浸式感悟革命精神、探索乡村发展新路径、守护非遗文化根脉,用青春脚步丈量八闽热土,学习传承弘扬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青年使命

追寻红色足迹: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南平站:大安源革命遗址——星火燎原的闽北印记

   南平站,实践队员们前往武夷山大安源革命遗址,触摸红军旧居斑驳的墙壁,聆听土地革命的峥嵘往事,深刻感悟到信仰的力量。闽北第一支红军——红五十五团的成立,是“星星之火”的觉醒;丁坤山父子捐大洋、参军战的壮举,诠释了“家国一体”的热血担当。土地革命让农民第一次拥有土地,更让同学们读懂“为民初心”的深刻内涵。如今,遗址修复成教育基地,历史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政府用行动守护红色根脉,而如今的青年更应以先辈精神为炬,在新时代的奋斗中传承信仰,让革命薪火永续燃烧。

                           


漳州站:漳州战役纪念馆——铁血征程的红色记忆

   漳州站,实践队员们前往毛主席率领红军攻克漳州纪念馆,通过锈迹斑斑的枪支、残破的红四军臂章和网络讲解员的生动讲述,沉浸式感受1932年战役的烽火岁月。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胜利,更在闽南播撒下革命火种。红军筹集物资、建立政权,为苏区斗争提供坚实支撑。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功成不必在我”的牺牲精神。作为新时代青年,当以先辈为镜,在奋斗中传承红色基因,让信仰之光照亮前行之路。

                           


                           


福州站:林则徐纪念馆——家国情怀的精神丰碑

   在福站,实践队员们走进林则徐纪念馆,在青石板路与白墙黛瓦间追寻民族英雄的足迹。通过参观林则徐出生地复原场景、泛黄奏折与全息影像展,同学们深刻领悟“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子之心。一场“虎门销烟”全息影像表演中,同学们化身历史人物,从林则徐的视角演绎禁烟抗争的艰难抉择,将“开眼看世界”的思想转化为沉浸式体验。林则徐的家国情怀,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而我们的脚步,也在青砖上轻轻延续着这份传承。

                           

                               


龙岩站:古田会议旧址——红色精神的发源地

   在龙岩站,实践队员们走进“中国革命圣地”古田镇,探访古田会议旧址。这座始建于1848年的客家宗祠,见证了1929年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历史性时刻。会议通过《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展馆内,墙上的历史照片、简朴的会议场景复原以及红军标语、老式步枪等展品,生动展现了毛泽东、朱德等革命领袖在艰苦环境中运筹帷幄的智慧。通过参观,同学们深刻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力量。古田会议精神不仅是革命的灯塔,更是新时代青年的行动指南。

                           

                           


赋能乡村振兴:产业创新与生态实践

泉州站:安溪藤铁工艺——传统与现代的智造碰撞

   在泉站,实践队员们走进安溪藤铁工艺产业园,了解富华公司从竹编到藤铁艺术的千年技艺转型。激光切割(误差≤0.5mm)、机械臂定型、氩弧焊连接、环保涂层等现代技术,将冷硬钢铁转化为兼具实用与艺术性的家居产品。展厅中,《共鸣》《雀之灵》等作品以金属语言演绎孔雀、公鸡等意象,实现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的融合创新。设计总监尚总指出,藤铁工艺通过“经纬交织”的金属编织技法,既保留藤编柔韧美学,又以工业精度拓展应用场景。这种“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实践,为乡村制造业注入科技与人文双重动能。

                           

                           


漳州站:谷文昌纪念馆——治沙造林的人民楷模

   漳州站,实践队员们走进东山岛谷文昌纪念馆,泛黄照片与实物无声诉说着一位共产党人的坚守。上世纪五十年代东山岛风沙肆虐,谷文昌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展馆中“二十四双草鞋”令人动容——那是他走遍全县倾听民意的见证。他用“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行动诠释“心中有民”,也让同学们思考新时代青年应有的品格。走出纪念馆,海风裹挟林涛,仿佛在诉说不朽信仰。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让同学们懂得:唯有坚守初心、脚踏实地,方能不负时代。

                           

                           


宁德站:下党乡——幸福答卷的乡村振兴样本

   在宁德站,实践队员们来到宁德寿宁下党乡,深入了解当地脱贫致富的发展历程。曾经的下党是“五无乡”,交通闭塞、生活贫困。如今,一条省道贯通全乡,曾经的“地僻人难至”变成了“全国文明村镇”。调研中,同学们看到下党通过“定制茶园”模式推动茶产业发展,“下乡的味道”品牌走向全国,零碳茶馆等项目体现了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离不开政策支持、产业创新和生态环保。作为新时代青年,要主动投身基层建设,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在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守护非遗文化:传统技艺与时代创新

南平站:浦城剪纸工坊——指尖上的非遗新生

   南平浦城剪纸工坊的墨香与纸屑中,南平地区的实践队员们触摸到了一项跨越千年的非遗技艺。西晋南迁的中原剪纸与闽越文化交融,催生出兼具南北之长的独特风格——粗犷中见细腻,民俗里藏哲思。透过“花鸟虫鱼”与“器皿文字”的剪纸纹样,读懂了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一纸一剪间,墨腊拓样、纸捻固定的技法需千百次练习,方能成就“一刀落、万形生”的神韵。而当看到剪纸从“节日装饰”走向“国际舞台”,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文化的活态传承,既要守护根脉,更要融入时代。如今,浦城剪纸正以“非遗进校园”“数字创新”焕新生命。

                           

                           


漳州站:侨批——跨越山海的乡愁

漳州地区的实践队员们还深入了解了侨批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侨批不仅是海外侨胞与家乡亲人沟通的重要桥梁,更是他们漂泊奋斗与对家乡亲人无尽牵挂的真实写照。一封封泛黄的侨批见证了先辈们在异国他乡的艰辛打拼。他们背井离乡,在陌生的土地上依靠勤劳和智慧开辟出一片天地,并将辛苦积攒的钱财寄回家乡,只为让亲人过上更好的生活。这种拼搏精神与家国情怀深深感染着每一位参观者,让大家认识到侨批里的“爱拼敢赢”与“恋祖爱乡”精神已成为漳州文化的一部分,照亮当下,激励后人。

                           

                           


泉州站:永春白鹤拳史馆——武术文化的国际表达

   泉州地区的实践队员们前往泉州永春县大羽村,探寻国家级非遗项目——永春白鹤拳。在白鹤拳史馆中,丰富的史料和实物展现了其悠久历史与文化价值。白鹤拳起源于明末清初,由方七娘所创,以模仿白鹤动作为主,兼具技击与养生功能。在传承人周金盛师傅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白鹤拳的发展脉络,并亲身体验了基本招式,感受到其刚柔并济的独特魅力。近年来,永春通过举办白鹤拳文化节,推动武术交流与文旅融合,提升了非遗的影响力。此次实践让同学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主动参与非遗保护与传承,为文化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泉州站:提线木偶戏——千年丝线牵动闽南魂

泉州地区的实践队员们还走进提线木偶戏艺术殿堂,触摸艺人指尖翻飞的七十二根丝线——木偶或腾跃或凝望,一颦一笑皆承载千年古韵。精雕细琢的面容与华美服饰,将婚丧礼俗、民间信仰及“古河洛语”活态传承于方寸舞台。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提线木偶戏仅是泉州非遗冰山一角。纸扎、南音、惠安木雕等瑰宝静默诉说历史,见证先辈智慧。2000年起,习近平同志推动泉州文化遗产保护,从落实博物馆建设资金到申遗成功,让“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焕发新生。新时代青年当以创新为舟:通过短视频传播、志愿讲解等形式,让非遗走出展馆,使千年丝线牵动更多年轻心灵,于数字时代续写闽南文化华章。

                           

                           


缅怀英烈精神:信仰的力量与青年担当

厦门站:厦门烈士陵园——铭记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初心

   在厦门站,实践队员们走进厦门烈士陵园,通过肃穆的纪念碑和详实的史料,重温了厦门作为海防前线在解放斗争中的关键作用。陵园内一座座烈士墓碑无声诉说着先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同学们在纪念碑前庄重鞠躬,以花束寄托对英烈的深切缅怀。通过聆听烈士们为民族独立舍生取义的故事,同学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在生死考验中坚守信仰、无畏牺牲的崇高气节。红色精神不仅是历史的记忆,更是激励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作为化工学子,应将这份初心转化为实际行动,在科研与学习中锤炼本领,以青春之力续写时代荣光。

                           

                           


厦门站:陈嘉庚纪念堂——赤子报国志,教育筑国魂

   厦门地区的实践队员们还走进了陈嘉庚纪念堂,通过泛黄信笺、旧物勋章等展品,了解了这位“华侨旗帜”一生倾资兴学、以教育救国的赤子情怀。展柜中简朴的书房复原场景与集美学村的老照片,生动展现了他“散尽家财兴学,变卖家产支前”的壮举。嘉庚先生“教育为立国之本”的信念深深触动了同学们,其超越个人得失、以国家兴亡为己任的精神成为青年一代的榜样。此次参观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民族复兴不仅需要战场上的英雄,更需要无数像嘉庚先生一样以知识和实干报国的先行者。作为新时代青年,应以教育为基石、以担当为使命,在强国路上贡献智慧与汗水。

                           

                           

这个夏天,化工学同学们奔赴八闽大地,通过“红色研学—乡村振兴—文化保护—青年担当”四维一体的实践路径,深化了青年学子对国情社情的认知,激发了服务基层的使命担当。未来,学院将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推动实践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为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联系我们
地址: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350108
邮箱:syhg@fzu.edu.cn
电话(传真):0591-22865220
社交媒体
化工学院官微
化工学院官网
宣传视频
Copyright © 2025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