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

2022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3-02-24 阅读量: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综述:本年度本学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学科方向布局、师资引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成果等)。

福州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6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现设有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与医药工程环境化工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和油气储运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外专局绿色石油化工创新引智基地和清源创新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

本学位授权点拥有学术型博导39人,学术型硕导90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15人。2022年新增国家级人才(含青年人才)3人、“111”引智基地新增聘任外国专家5人,教师科研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022年共承担科研项目96项,总到校经费超过1.1亿元。其中,纵向课题51项,包括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7项,到校经费9538万元;新立项横向课题45项,合同总金额2400万元,已到校经费2013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以福州大学为第一完单位获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科技一等奖1项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有效带动了研究生教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

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自主的产业实践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研究生以主要完成人获得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1项。2022年共招收学术博士研究生2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3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63人;共毕业博士研究生2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2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5人。在教育部、福建省硕/博学位论文抽检中合格率均为100%,获得省优秀硕博论文4篇。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98.4%,居全校前列,就业学生中75.93%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国企、央企、上市企业、世界五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等。

(一)目标与标准: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使其具备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及全面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与技术,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并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2、学位标准

1)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生需要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熟悉所从事学科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向,为学位论文工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a. 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化学基础含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b. 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纳米生物医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材料等;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过程控制技术等。

c. 全面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与技术。

d. 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及前沿研究领域。

e.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2)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a. 学术素养

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定的实际生产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的能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与设计院所、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b. 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3)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a. 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与动态,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文献调研、设计实验、专题讨论、交流合作、学术报告会等各种方式获得新知识、新实验技能。

b. 学术鉴别能力

能够熟练获取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并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从中提取有用和正确的信息;应广泛地、批判性地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对相关领域中的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已有成果等能进行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够提出同行学者或工业界感兴趣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可以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验方案;采用的新实验技能及所获得的新研究结果可被同行接受,可作为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c. 科学研究能力

博士生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根据化学工程与技术原理在科学前沿、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合适层面上提出相关科学或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或带领硕士生及其他化工实验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于化工厂的生产设计、技术改造与科技开发。

博士生应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并能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性的、经同行严格评审的学术期刊上,或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并获得中国或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d. 学术创新能力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即运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方法,在文献调研、科学实验、过程开发、工程设计等科研与应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e. 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包括做学术报告,设计吸引人的富含信息的墙报,撰写用于发表的论文文稿,申请不同层次的科研基金,进行化工知识的科普宣传等。在学术交流中,本学科博士生应熟练应用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逻辑性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条理清楚,表达规范。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两次,至少参加校内专业学术报告20次。鼓励博士生参加科研实践,如项目申请、洽谈、组织、总结等工作。

4)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撰写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a.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选择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相关课题,能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有充实的科研工作量。

博士学位论文的综述应介绍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已有工作、最新动态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说明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b. 规范性要求

a)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和发展,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从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

b)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英文题目与摘要、目录、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独创性声明、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附录等。

c)博士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

d)博士学位论文应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

c. 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a)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b)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c)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d)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e)引用他人成果观点和数据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他人著述时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d. 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价值,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可通过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著作、专利、科技奖励、专家评审意见或者其他形式体现。

博士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同行专家评审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反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以英文形式发表。

e. 科研成果要求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对于化工学科博士生(除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外)要求:(1) 至少在SCI分区表中的1区或2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2) 至少在SCI分区表中的3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对于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生要求:(1) 至少在SCI分区表中的1-3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2) 至少发表SCIE)、EI收录的期刊论文,合计3篇以上(含3篇)。

(二)基本条件:培养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奖助体系、管理服务

1、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建设有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与医药工程环境化工等二级学科。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院有特色、研究型、高水平、国际化战略目标,结合本学位点教师团队在合成氨、清洁油品生产、反应精馏、氨氢能源、重油悬浮床加氢、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学品等方向上取得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设立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二级学科培养方向。具体培养方向如下:

1)化学工程(专业代码:081701):(a)现代分离工程;(b)催化反应工程;(c)能源化学工程;(d)资源环境化学工程;(e)过程强化与装备。

2)化学工艺(专业代码:081702):(a)精细化学品及先进制造;(b)功能化学品及绿色合成;(c)绿色生物催化转化;(d)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e)先进催化材料与制备;(f)新能源材料及电池制造。

3)工业催化(专业代码:081705):(a)合成氨催化剂及工程;(b)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程;(c)能源与环境催化及工程;(d)糖化合物与生物催化。

4)环境化工(专业代码:0817Z1):(a)环境能源化工;(b)水处理技术;(c)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7Z2):(a)承压设备安全保障技术;(b)热过程装备与节能技术;(c)过程装备自动控制技术。

6)生物与医药工程(专业代码:0817Z3):(a)蛋白质与酶工程;(b)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

2、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依托的石油化工学院始终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在高层次人才引育和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1人,正高级38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青年引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达93.9%,具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占50.5%,。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绿色石油化工创新111引智基地”,采用松紧双轨方式引聘欧洲三院院士J. Basset、加拿大工程院院士J. Chaouki教授、美国石化学会主席T. Oyama教授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毕晓涛教授等15名海外大师加入导师队伍。依托合作企业,聘请黄小卫院士、千人计划刘健博士、万人计划洪杰总裁和台湾籍曾志远技术总监等20余位专家构建企业导师队伍。

2022年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改善。2022年,学院新引进人才10人,其中教学科研7人、教辅2人、辅导员1人;新晋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83.4%;新增“111”引智基地聘任外国专家5人;全职在站博后研究人员11人(含师资博后2人),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高层次人才引育持续突破。2022年,学院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和国家优青1人;海外特聘教授S.Ted Okayama荣获2023年度美国化学会乔治·A·欧拉奖;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A1人、B8人、C20人;2人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福州大学旗山学者奖励计划。

3、科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支撑

学院拥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研发平台、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十三五”以来,学院各类科研项目到校经费3.07亿元,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80余项,到校经费2.4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杰青、重点项目和优青项目、国家发改委等国家级项目12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超过50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超过600篇。学院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结合,与多家企业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十三五”以来,对外签订技术合同270余项,实际到校经费超过1.1亿元。鲍晓军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课题组研究成果“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烯烃分段调控转化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江莉龙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低温低压合成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约5000万元);江莉龙研究员、邱挺教授、侯琳熙教授等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奖励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等省部级一等奖8项。

2022年学院在科研立项、标志性成果、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喜人业绩:(1)新增科研立项再达新高度。2022年,学院共新增科研项目96项,总到校经费超过1.1亿元。其中,纵向课题51项,到校经费953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包括主持创新研究群体1项、优青1项、面上基金12项、青年基金8项、其他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课题3项。新立项横向课题45项,合同总金额2400万元,目前到校经费2013万元。(2)标志性科研成果再获新突破。江莉龙研究员牵头申报的氨能源催化工程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资助,直接经费1000万元,实现了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上零的突破,同时填补了福建省属高校在获批此类项目上的空白。鲍晓军教授团队获得2022年度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侯琳熙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聚醚类功能湿电子化学品的研发及其在显示领域的产业化应用202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郑辉东教授团队获202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产学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2022年继续加强现有科研平台建设,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氨氢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组建设方案通过论证,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科技厅验收。继续探索和创新学科建设+产业化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2022年新增产学研平台3个,分别与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福建省幻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技术产业究院,与福建桦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化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融合。

在社会服务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新路径,坚持科研创新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依托福州大学建设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中心面向氢能产业中氢储运难的卡脖子难题,率先提出以氨为能源载体的氨-氢能源零碳技术路线,携手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已经成功开发出首台套氨-氢燃料电池发电装置并实现在中国铁塔公司稳定运行,为福建省第十七届省运会保障应急用电;实现在雪人股份公司建成全国首家氨现场制氢-提氢-加氢一体化加氢站稳定运行。系列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将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的福州大学品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4、奖助体系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学位点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积极作用,努力争取各方面资源,通过设立佑达新生奖学金、福化奖学金、厦门校友会奖学金等社会奖助学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修订和规范量化评选标准,做到新生困难学生一生一档,兜底对象一生一策,加强全过程跟踪;修订和完善《石油化工学院临时困难补助实施办法》,做好因疫因灾因病学生的临时补助工作,全年共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金7.2万元。以石化疫苗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主题,持续开展十个一资助育人系列活动,加强对因疫受困学生的关心关爱。在2022年,共资助学生数740人次,总金额达270.1万元。

5、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研究生管理服务采取学院、学位点和教师团队的三级管理模式,配有分管研究生教育副院长1人,院长助理2人,研究生管理专职人员2人。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政策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学院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实施、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导师管理等工作。分年级配备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学风建设,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就业辅导等工作。同时,每位学生学习期间配有专属指导教师,确保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另外,学院共有3名专职人员负责学位点建设、管理和评估等有关工作,可以保障学位点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学术交流

1、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点依托的石油化工学院为福建省首批党建标杆创建和全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立德树人,建立以学院书记、院长为组长,院各党支部、系所负责人组成的三全育人工作专班,整合学科资源,定期召开三全育人专题工作会,全面规划和推进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了具有化工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线的一催三定五育新工科石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1)党团建设有广度

学院党委强化组织建设,将支部建在班级上,实现“低年级班级有党员,高年级班级有支部”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院学生党员412人,其中研究生党员292名,研究生党员率达32.8%。持续做好积极分子推优工作,全年推选培育积极分子166人,其中研究生推选70人;两次牵头举办多院联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覆盖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余人。加强党员教育培养,通过参观党员教育基地、实地党课教学、校地企支部共建交流等方式,有效扩大党建朋友圈,提升党员党性。

2)课程思政引领同向同行

夯实课程育人阵地,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大力推动以教师为主体、思政队伍主动参与、以化工特色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专门开设《化工学科导论》等思政金课、向马院定制思政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素材大赛等等,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专业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3)社会实践创新有声有色

广泛拓展实践育人阵地,在现有20余个实习实训创新基地基础上,发挥泉港校区区位优势,打造博士团、绿色化工科普、土壤检测、预选挂职等社会实践精品项目。连续十年组织博士实践团参与化工行业调研合作,获评省级优秀社会实践队,受到人民日报社、省教育厅等报道。绿色化工社团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地,开展科普,弘扬科学家精神。学院不断完善本硕博学生体系为基础、覆盖小学宣讲、中学科普、大学实践、社区宣传、企业实习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极大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意识形态工作抓牢抓实

出台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办法、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网站信息审核发布办法等制度,每年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向校党委汇报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筑牢课堂、网站、学科讲坛及论坛的政治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阵地。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为龙头,做好党支部和科研团队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坚持三全育人,通过调研、交流、访谈和共建结对帮扶等措施,加强对全院师生尤其是青年教师、海外引进人才等重点群体的思想引领。

5)网络思政工作成绩明显

持续推进党委——系所——课题组的三级宣传体系和学院——班级——支部的三级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涵盖科研教学、思政教育、科技竞赛等各个方面。打造线有我、喜庆二十大、研途有我、职场前哨等网络宣传作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获学校网络思政育人两项资助。全年官微推文165篇,涵盖理论学习、专业宣传、科普宣讲、院内新闻等。篇均阅读人次为723.6,为去年的4.15倍;我院在校园新闻网、青春福大等校内宣传媒体上投稿22篇,此外,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石油报、福建日报、人民网、中青网、中国新闻网等校外媒体对我院各项工作报道43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有力的宣传了我院的科研、教学和育人最新成果,有效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6)组织协同育人做深做细

结合学科实际,创新支部设置形式,建立博士生党支部、绿色化工党支部等功能型特色党支部,建设组织育人阵地,实施基层党团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与企业一线党支部共建,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教学、科研、生产、学生组织等基层组织全覆盖。加强宣传载体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红色阵地,打造“1+5”网络思政育人阵地,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品牌,打通网站微信等5个新媒体平台,应用青年语言创作党建文创作品,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建立起立足学科、辐射全校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注重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提升,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

7)思政工作队伍配齐配强

重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有专职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按照师生比1:200 配备。加强政工队伍政治建设,组织开展石化学院政工加油站系列培训,强化培训力度,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本领高强思政工作队伍,全面提升思政队伍育人水平和工作能力。设立政工书角,做好传帮带,共同学习成长。选树典型,伍宇翔老师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候选人,林泉富老师获校优秀思政工作者,何杰老师挂职泉港区团委副书记并参加团中央干部培训。辅导员培育纳入学院师资培训计划,全年专兼职辅导员参与培训累计26人次,人均参与培训班4.3个,着力提升核心素质和职业能力。全体政工干部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24人次。

2、师德师风建设

本学位点依托的石油化工学院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坚持价值引领、师德为上、以人为本、改进创新,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使命引导、规则立德、典型示范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教师管理全过程,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1)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上下功夫

坚持把思想理论武装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始终,通过系统化、常态化学习,引导全院教师牢记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和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最活跃的平台上,着力推进优秀科研平台与优秀基层党组织深度融合,将基层党建与创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紧密融合,实现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党支部100%全覆盖。积极探索党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双带头人党支部培育模式,全力推进党建与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党建与学科互促互进的坚强战斗堡垒。2022年学院党建标杆学院工作经验聚焦五个到位,以一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获人民网、新福建等主流媒体报道。

2)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推进学院阳光师德工程建设

扎实落实育人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广泛利用全院大会、政治学习、党日活动等契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塑造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风范;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在入职教育、出国行前教育、新任研究生导师等各类教师培训中开设师德必修课,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德培训和学习活动,多渠道涵育师德修养。

3)完善规则立德,建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学院教师管理制度,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日常管理,促进师德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职称晋升、考核评价、评奖评优等的首要内容。

4)注重选树典型,营造传承优良师德师风良好氛围

坚持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年度评选、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青年教师座谈会开学典礼拜师礼毕业典礼谢师礼等仪式教育,组织推荐学院教师申报国家、省级、校级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打造书记面对面院长下午茶泉港夜话蒋导工作室等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全方位宣传教师党员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显现。

(5)涵养师德师风,实现三种精神红色基因接续传承。

深挖学院红色基因,以魏可镁院士为榜样,推动全院教师成为可镁先生优秀师德师风的传承者。将学院两地三校区办公楼走廊、会议室、学生公寓打造成全校最大的开放式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综合馆,成为传承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和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培训重要基地。2022年,侯琳熙教授获评卢嘉锡优秀导师奖;袁珮教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获评校最佳一节课竞赛二等奖;2人获评校青年教师励志奖;教师5人次获评校级各类奖教金。

2022年,本学位点工业催化方向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队。该团队是科技部化肥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被评为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团队成员中82%是中共党员,所属催化中心党支部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单位、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团队成员中有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省爱岗敬业好青年、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福州大学榜样等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团队的教育引领模式和党建工作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和人民网等多家报刊媒体报道,2022年支部案例着力推进一融双优让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入选全省高校支部好案例坚持政治引领,推进党建与科研双融合、双促进’”入选福建省新时代党建优秀案例

3、招生选拔

研究生招生选拔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生复试、博士生审核面试、录取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环节。为做好招收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促进研究生招生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全力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平稳有序,根据教育部和福建省相关文件精神,招生选拔工作按《福州大学关于修订“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的通知》(福大研〔202137号)、《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工作办法的通知》(福大研〔202028号)和《福州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精神执行;复试和审核面试工作严格按照《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研究生复试面试工作规范(修订)》(福大研〔20217号)开展;复试和审核面试试题及其答案在启用前均系国家机密材料,命制、管理参照初试自命题工作管理规定(福大研〔201934号和35号,福大研〔202039号),学院严格做好保密管理工作,相关领导、命题人员和研究生教学秘书等考务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上述文件规定,涉密人员应签订保密协议书;学院按照《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研究生复试录取应急预案的通知》(福大研〔20219号)做好应急预案。

学院成立7人以上(含7人)的研究生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的领导。负责学院行政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组长,是本学院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院领导担任副组长,是本学院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成员包含学院党委书记、分管学生思政工作的院领导、纪检委员和招生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复试和审核面试方案与工作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指导并督察复试和审核面试小组开展工作,同时负责复试和审核面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当年博士生指标下达情况,综合考虑招生学科的指导力量以及世界一流学科、新增博士点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需求,研究确定了当年博士生招生方案。

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根据《福州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工作办法》,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硕博连读生的选拔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原则,对申请人应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尤其加强对其学术水平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考核评价,择优选拔,宁缺毋滥,确保生源质量。

此外,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进一步规范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退博转硕工作,严格执行《福州大学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退博转硕管理规定》。

2022年本学位点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3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63人,2023级硕博连读选拔9人;共毕业博士研究生2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2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5人。

4、课程教学

构建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立足国际前沿热点的基础课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应用导向的产业实践课程研究生课程教学培养体系。

1)强化面向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

针对现有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少,立德树人思想体现不足的现象,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福建省党建标杆学院,由导师在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侯德榜先生化工救国、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魏可镁先生勇于拼搏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感人事迹,依托具有自主权的各类产业实践平台,融入我校合成氨团队50年坚持传承与发展合成氨催化研究的事例,通过特色课程思政案例、院士墙和微媒体等多情景方式铸魂育人,激励研究生加强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理念,引导研究生开展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研究。

2)强化面向需求的特色课程教学

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0年传承与发展合成氨研究特色,构建合成氨催化科学与技术、氨氢转换科学与技术、液氨储运科学与技术和氨能科学与技术等组成的面向双碳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

3)强化面向国际前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

聘请8名国际知名学者开设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材料科学导论等7门占总学分20%的双语课程,拓展研究生国际创新前沿视野。设立可镁科学讲坛,邀请180多位海内外专家讲授创新思路、学术成果,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4)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结合行业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制定《硕士学位研究生企业专班培养方案》,开设中化专班、万华专班、清源创新实验室专班等硕士专班,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开设《连续流反应技术及应用》《氨的合成与利用》《电子化学品导论》等总学分20%7门行业特色课程。

5、导师指导

为了贯彻落实导师责任制,学院先后制定各种规章条例,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负责人。学院还成立了导师工作室,加强导师的遴选、培训与考核,敦促研究生导师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积极组织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从思想品德、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教学态度、关心学生、沟通交流等六个方面每年评选5-6名导师。不仅如此,学生还为获奖导师撰写专题纪念文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评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了营造和谐的导学环境,学院还特别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推出了蒋究心理心理专栏,希望通过心理专栏能为同学们营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学院依托蒋导工作室,开展心理讲座、考研谈心、心理沙龙等活动,跟踪重点学生心理动态情况,减缓学生焦虑。持续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预案,做到有法可依;做好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积极承办校世界精神卫生日科普活动。完善学院-班级-宿舍-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打造细致入微、充满爱心的心理工作队伍,让朋辈帮扶成为缓解学生压力、开展心理教育、开展异常摸排的有效手段。2022年,我院心理发展部获评校优秀心理发展部。

同时,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绿色石油化工创新111引智基地”,采用松紧双轨方式引聘15名海外大师加入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自主产业实践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依托合作企业,聘请20余位企业导师在我们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上带领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并带领研究生深入其所在企业一线开展工程实践,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

积极打造本硕博贯通的“科产教”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探索企业、高校、政府多主体共建共享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与福建石化产业发展。

在学术训练上,依托本学位点导师承担的一批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基金等国家级任务和行业任务,引导研究生全员论文选题与国家和行业科研任务紧密结合,在具有自主权的各类产业实践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在合成氨、清洁油品生产、反应精馏、氨氢能源、重油悬浮床加氢、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研究方向上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取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在AIChE. JChem. Eng. Sci.J. Am. Chem. Soc.CCS Chem.以及化工学报等化学化工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

在实习实践上,探索和创新“学科建设+产业化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融合。通过三模式创建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破解高校产业实践平台缺乏自主权导致研究生培养“产教”脱节的难题。融合福州大学、福建石化集团和泉港区政府共建的石油化工学院与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资源,2022年获批并创建了前校后厂现代产业学院和氢能产业分院并由学院院长兼任负责人。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知识产权入股,与上市企业三聚环保、紫金矿业合资创建三聚福大、福大紫金等由发明人兼任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的产业实践平台。在校区内引进中化泉州、福建佑达和中琉科技等捐创7类产业实践平台。通过上述三种模式,掌握了产业实践平台运营的自主权,强化了产教融合,显著提升研究生科创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2年新增产学研平台3个,分别与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福建省幻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技术产业究院,与福建桦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化工先进技术研究院。

依托这些自主实践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22年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捷报频传,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1项、银奖1项,获省赛311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一等奖1项、中南赛区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华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福建省一等奖2项;油气储运工程数值仿真技能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7、学术交流

搭建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促进福建省化学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于20221210日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福建省化学工程前沿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聚焦化学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领域,涉及包括化学工程与生物、制药、材料、高分子、环境、能源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以深度探讨学术前沿,共同交流科研成果为宗旨,通过博士生学术报告与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化学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去年首度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论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范围,吸引了福建周边省份(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高校学生的参与,参会人员达到120余人,共有来自中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厦门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18所院校的30名博士生进行口头汇报,分别从催化剂设计、复合材料、新能源等研究领域进行分享报告。与此同时,本次论坛还特设福建省引进生专场,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生6人参加。

依托各类项目,选派学生赴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参加学术交流活动:(a) 依托CSC项目和绿色石油化工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 计划”),派遣多名研究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活动;(b) 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化工类国际会议,每年有20多名学生参加美国AIChE年会、国际化工过程强化大会、国际催化会议等进行交流学习。

(四)质量监控:质量保障、分流淘汰、学位论文、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发展

1、质量保障

本学位点遵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人才培养规律,细化并执行符合本单位办学定位及特色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建立研究生质量分流淘汰机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制定各类各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保证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保证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各培养环节达到规定要求;根据《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管理实施细则》,学院制订了《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要求》,完善且实施了博士/硕士学位标准,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理论深度。

2、分流淘汰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课程考试、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对于课程考核不及格情况达到学校要求、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按照培养管理规定进行分流淘汰,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2022年本学位点一位博士生由于达到最长学习年限未能完成学位论文而退学。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本学位点对学位论文的选题、综述、规范性、研究内容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要求在获得学位前,必须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同行专家评审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反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

对于进行论文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若论文送审评阅成绩为3个优秀或2个优秀1个良好或1个优秀2个良好之外的,学院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对修改后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估,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符合答辩要求的,方可组织答辩。认定报告需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签署意见后,上报研究生院审核。评估和认定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采用专家通信评议或会议评审等方式。

2022年本学位点博士论文提交数量20篇,通过率100%,学术型硕士论文提交数量72篇,其中二审2篇,通过率97.2%,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提交数量95篇,其中二审1篇,通过率96.9%。所有学位论文二审后全部都通过。在教育部、福建省硕/博学位论文抽检中合格率均为100%,获得省优秀硕博论文4篇。

4、学风教育

通过专家教授进宿舍、青年教师讲初心、学长学姐谈专业、低年级进实验室、高年级进课题组的五步走工程,在各校区利用课堂、楼道、宿舍等场地深入开展三种精神教育,强化专业思想。举办可镁讲坛、化工前沿博士生论坛,提升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承办首届万华化学杯学术大赛,收到作品27项,覆盖学生100余人次。开设研途有我”“国奖面对面栏目,设立科研小导师抓科研规划;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融合点,打造科普石化等专栏系列网络文化产品,持续做强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课程思政大赛。学生成才视野有效拓展,优良学风不断营造。辅导员定期做好查课、检查实验室和学情分析,做好考前考场纪律的教育。开展创文明宿舍,做奋斗青年活动,给全体新生宿舍发放劳动五件套,每周组织院检,督促学生开展宿舍卫生大扫除活动,评选劳动小能手、举行劳动分享会,开展劳动育人促学风。创新经验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73篇。

5、管理服务

重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有专职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按照师生比1:200配备。加强政工队伍政治建设,组织开展石化学院政工加油站系列培训,强化培训力度,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本领高强思政工作队伍,全面提升思政队伍育人水平和工作能力。由学院党委、团委指导研究生会的建设,建立研究生权益维护部门,完善维权反馈渠道,提高维权服务能力,有效解决研究生同学的具体困难。学院每年组织在校研究生针对思政教育、科研培养、师德师风、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无记名测评,好评率均超过95分。

6、就业发展

创新实践平台呈现出多样化良好势头,研究生培养与区域行业链发展需求匹配度不断增强,建立了福建石化集团等20 个实践基地,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优秀思政文化融入培养全过程。案例式教材和素材库建设赓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对台合作纵深发展,海峡两岸化工学术交流营等形式备受青睐。以党员一帮一、党支部多帮一、班级群帮一等方法,加强对双困生、后进生的帮扶工作。疫情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就业,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98.4%,居全校前列,就业学生中75.93%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国企、央企、上市企业、世界五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等就业。举办创业就业经验分享会,主动承办创业训练营25场,获互联网+”国赛主赛道11银,省赛31银。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水平,包含制度建设、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文化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1、党建融合:红色引擎厚植双创基因

学院构建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跑-全员受益的多级双创育人机制。学院党委谋篇布局,不断完善双创育人工作体系,健全多重保障制度,为双创工作把稳方向,在做大做强学科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头雁效应,在日常党日活动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双创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双培工程,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党员,将优秀的党员培育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党性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双育协同机制,达到双创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双注入。依托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建立双创教育导师库;选拔优秀教工党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导师,选拔优秀创新创业达人作为学生的学长导师;定期举办结对交流会,安排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帮助解答创新创业中的疑虑。其中,电子化学品党支部捷报频传。2022年由支部书记侯林熙教授、副书记肖龙强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项目明芯科技攻克了高端显影液的核心技术,为学校再次获得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此外,学院还有多个项目在党委的引领下,在双带头人党支部和双创导师的双重保障下,持续做好科研攻关,实现突破,形成特色的党建双创育人模式。

2、思政融合:思政驱动赋能双创活力

强化化工特色,持续完善一催三定五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工作,获学习强国、人民网平台推广;谱奏可镁思政三部曲,以初心堂学习、书记讲党课助党性培养,推行双班主任制,抓好学风建设和专业认同,以省实验室发展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立足化工特色,将思政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催化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高素质人才。构建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侯德榜先生化工报国、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魏可镁先生勇于拼搏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感人事迹。同时,深挖学校红色基因,依托学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团员教育中开展沉浸式福州大学三种精神教育,通过传承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引领双创工作发展,引导学生做三种精神的宣传者、继承者和开拓者。学院连续十年组织博士实践团调研化工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提升学生对双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健全选树榜样宣传示范强化培养三位一体的榜样树立和示范教育工作体系,选树双创标兵互联网+”国赛金奖获得者李飞翰和房龙翔、科研先锋卢嘉锡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郑小海等石化青年榜样,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三融合

3、科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人才培养。

融合高校、政府和企业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产教融合的产业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创新课堂教学、科研选题和产业实践为途径,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科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通过专家教授进宿舍、青年教师讲初心、学长学姐谈专业的三级递进工程,不断强化专业思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完成从专业小白到科研大牛的蜕变。以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科研训练计划,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设立科研小导师制度,实现本硕博联动,抓好科研规划;定期举办可镁讲坛、福建省化工前沿博士生论坛、青年教师讲堂,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在全国各类竞赛中,60多位学生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和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50多项荣誉。博士研究生房龙翔、卢振等学生作为完成人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积极探索企业、高校、政府多主体共建共享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校政企共创、校企合资共创、企业捐创等三种模式,创建了具有自主权的现代产业学院、氢能产业分院和校企合资企业等实践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资源的拓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量产,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的高效转化。立足国际前沿热点的基础课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应用导向的产业实践课程,通过与中化泉州、万华化学、久策气体等企业开设企业硕士专班,由企业导师指导专班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每年实现研究生预就业40余人,促进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协同发展。

持续建设“科产教”协同的高水平导师队伍,依托国家级团队、111创新引智基地和龙头企业,打造了汇聚海外大师、国家级人才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于一体的高水平导师队伍。2022年,新增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支、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和国家优青1人;海外特聘教授S.Ted Okayama荣获2023年度“美国化学会乔治·A·欧拉奖”;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A1人、B8人、C20人;2人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通过创新了实践平台、课程体系和导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构建了“科产教”交叉协同培养研究生新模式,该教学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研究生类),并进一步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研究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取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在AIChE. JChem. Eng. Sci.J. Am. Chem. Soc.等化学化工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8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政府、高校、央企和世界500强等企业,其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30余人、赴海外知名高校深造20余人;2022年,我院毕业生王秀云获得国家优青资助,2022年博士后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原始创新和重大理论突破方面与世界一流化工学科相比仍有提升空间,高水平标志性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偏少。

2、高端人才数量依然偏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偏少,与世界一流化工学科相比,专任教师人数、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如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偏少,且学科缺乏院士领衔。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面临经费和硬件支持不够等限制。

3、博士生、博士后数量偏少。作为一流建设学科之一,每年仅有10余名的博士生招生名额,远远不能满足持续科研创新的需求。作为科学研究重要生力军,博士后招收面临的经费和人事困难需要克服。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

1、在化工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形成特色、进入主流,具备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成为我国化工领域前沿基础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力争在NatureScience正刊取得突破;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

2、持续推进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力争在国家战略科学家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有新增、有1-2人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的支持。

3、亟需学校显著增加化工学科博士生名额分配,以支撑一流学科和研究型学院建设;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源创新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加大博士后招收规模。




下一篇:​博士授权点

Copyright © 2014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 350108 电邮: syhg@fzu.edu.cn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学生工作

2022年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学位授权点质量建设年度报告

发布日期:2023-02-24 阅读量:

一、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综述:本年度本学位点建设的总体情况(学科方向布局、师资引育、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成果等)。

福州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于2006年获国务院学位办批准,现设有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与医药工程环境化工等二级学科博士点,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硕士点以及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和油气储运等3个本科专业,拥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外专局绿色石油化工创新引智基地和清源创新实验室等国家级、省部级研究平台。

本学位授权点拥有学术型博导39人,学术型硕导90人,其中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领军人才等国家级人才5人、国家级青年人才6人、省部级人才15人。2022年新增国家级人才(含青年人才)3人、“111”引智基地新增聘任外国专家5人,教师科研团队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022年共承担科研项目96项,总到校经费超过1.1亿元。其中,纵向课题51项,包括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等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7项,到校经费9538万元;新立项横向课题45项,合同总金额2400万元,已到校经费2013万元。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以福州大学为第一完单位获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科技一等奖1项和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有效带动了研究生教学及相关科学研究的开展。

依托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以及自主的产业实践平台,有效提升学生科研和实践能力。研究生以主要完成人获得获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1项。2022年共招收学术博士研究生2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3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63人;共毕业博士研究生2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2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5人。在教育部、福建省硕/博学位论文抽检中合格率均为100%,获得省优秀硕博论文4篇。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98.4%,居全校前列,就业学生中75.93%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国企、央企、上市企业、世界五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等。

(一)目标与标准:培养目标与学位标准

1、培养目标

本学位点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正确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和学术导向。使其具备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扎实宽广的理论基础,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及全面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与技术,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动向。并具有运用所学理论创造性地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2、学位标准

1)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掌握的基本知识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博士生需要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学科综合知识,熟悉所从事学科领域的新发展和新动向,为学位论文工作的系统性和创新性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a. 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是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其中化学基础含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高分子化学和生物化学等。

b. 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工过程分析与合成、纳米生物医学、生物医学信息学、生物医学材料等;技术基础主要包括化工单元操作原理及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过程控制技术等。

c. 全面掌握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常用的研究方法、实验技能、测试手段、仪器设备、分析软件、计算机模拟等方法与技术。

d. 根据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掌握相关交叉学科知识、全面和深入地了解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发展趋势及前沿研究领域。

e. 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外语进行文献阅读、论文写作,以及与国际同行学术交流等活动。

2)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a. 学术素养

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深入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及国际学术前沿;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现代实验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具有—定的实际生产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及实际工作的能力,做出创造性的成果;至少掌握一门外语,能够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能胜任高等院校、科研与设计院所、企业及其他单位的教学、科研和技术管理工作。

b. 学术道德

本学科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化学工程与技术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本学科博士生应具有正直诚信、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研究的优良品德,在进行科学研究、参与学术活动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充分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和知识产权,求真务实,诚实守信,严谨治学,洁身自律,正确对待学术名利,杜绝沽名钓誉、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等不正之风,拒绝不当得利,自觉抵制和坚决杜绝任何学术不端行为。

3)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学术能力

a. 获取知识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而且能够追踪国际学术前沿与动态,能够通过课堂学习、文献调研、设计实验、专题讨论、交流合作、学术报告会等各种方式获得新知识、新实验技能。

b. 学术鉴别能力

能够熟练获取文献、对文献进行总结,并以批判的眼光评价文献,从中提取有用和正确的信息;应广泛地、批判性地阅读本学科的科技文献,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和热点,对相关领域中的研究问题、研究进展、已有成果等能进行客观分析与价值判断;能够提出同行学者或工业界感兴趣的科学和技术问题,并可以设计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验方案;采用的新实验技能及所获得的新研究结果可被同行接受,可作为科学知识的一部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c. 科学研究能力

博士生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根据化学工程与技术原理在科学前沿、生产实际和工程应用的合适层面上提出相关科学或工程技术问题;开展合适的可重复实验与计算机模拟,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客观规律,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新原理、新方法和新技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科研工作或带领硕士生及其他化工实验人员开展科研工作;能将所学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交叉学科知识应用于化工厂的生产设计、技术改造与科技开发。

博士生应独立完成一项研究,并能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性的、经同行严格评审的学术期刊上,或作为主要成员申请并获得中国或国际发明专利授权。

d. 学术创新能力

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即运用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知识、理论和实验方法,在文献调研、科学实验、过程开发、工程设计等科研与应用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

e. 学术交流能力

本学科博士生应具备熟练进行学术交流、表达学术思想、展示学术成果的能力,包括做学术报告,设计吸引人的富含信息的墙报,撰写用于发表的论文文稿,申请不同层次的科研基金,进行化工知识的科普宣传等。在学术交流中,本学科博士生应熟练应用化学工程与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专业知识,具有逻辑性和良好的思辨能力,条理清楚,表达规范。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应至少参加国内学术会议两次,至少参加校内专业学术报告20次。鼓励博士生参加科研实践,如项目申请、洽谈、组织、总结等工作。

4)获本学位点博士学位应撰写学位论文质量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是博士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博士学位论文应是一篇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论文,应在化学工程与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研究成果,能够表明作者掌握了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和实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

a. 选题与综述的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选择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前沿领域或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的相关课题,能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应有充实的科研工作量。

博士学位论文的综述应介绍所研究方向的国内外已有工作、最新动态及尚待解决的问题,说明论文选题的科学意义。

b. 规范性要求

a)博士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由博士生独立完成。本人的硕士学位论文成果可在博士学位论文中应用和发展,但不能作为博士阶段的科研成果。从事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时间一般不少于3年。

b)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应包括:中英文题目与摘要、目录、绪论、正文、结论、参考文献、致谢、独创性声明、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附录等。

c)博士学位论文要选题新颖,概念清楚,论据充分;对所选用的研究方法要有科学依据,理论推导正确,计算结果无误,实验数据真实可靠,分析严谨;对结论应做理论上的阐述,引用他人的材料要引证原著;论文应有创新性成果。

d)博士学位论文应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要求表达简练、通顺,条理清楚,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图表规范。

c. 学位论文内容的要求

a)论文应包含综述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学科前沿发展动态、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途径,以及本人做出的贡献。

b)论文应说明采用的实验方法、实验装置和计算方法,并对整理和处理的数据进行理论分析与讨论。

c)论文应对所得结果进行概括和总结,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看法和建议。

d)论文应给出所有的公式、计算程序说明,列出必要的原始数据及所引用的文献资料。

e)引用他人成果观点和数据应明确指出,与他人合作部分应说明合作者的具体工作。即使在引用他人著述时给予注明,也不能过度引用他人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和图表。

d. 成果创新性要求

博士学位论文应具有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价值,应在科学或专业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研究成果。博士学位论文的创新性可通过公开发表的论文、报告、著作、专利、科技奖励、专家评审意见或者其他形式体现。

博士生在获得学位前,必须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同行专家评审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反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其中至少一篇以英文形式发表。

e. 科研成果要求

本学科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对于化工学科博士生(除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外)要求:(1) 至少在SCI分区表中的1区或2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2) 至少在SCI分区表中的3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篇。

对于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博士生要求:(1) 至少在SCI分区表中的1-3区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2) 至少发表SCIE)、EI收录的期刊论文,合计3篇以上(含3篇)。

(二)基本条件:培养方向、师资队伍、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支撑、奖助体系、管理服务

1、培养方向

本学位点建设有工业催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生物与医药工程环境化工等二级学科。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和学院有特色、研究型、高水平、国际化战略目标,结合本学位点教师团队在合成氨、清洁油品生产、反应精馏、氨氢能源、重油悬浮床加氢、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学品等方向上取得的具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领先水平的成果,设立了一系列有特色的二级学科培养方向。具体培养方向如下:

1)化学工程(专业代码:081701):(a)现代分离工程;(b)催化反应工程;(c)能源化学工程;(d)资源环境化学工程;(e)过程强化与装备。

2)化学工艺(专业代码:081702):(a)精细化学品及先进制造;(b)功能化学品及绿色合成;(c)绿色生物催化转化;(d)高分子材料设计与制备;(e)先进催化材料与制备;(f)新能源材料及电池制造。

3)工业催化(专业代码:081705):(a)合成氨催化剂及工程;(b)石油化工催化剂及工程;(c)能源与环境催化及工程;(d)糖化合物与生物催化。

4)环境化工(专业代码:0817Z1):(a)环境能源化工;(b)水处理技术;(c)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5)化工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代码:0817Z2):(a)承压设备安全保障技术;(b)热过程装备与节能技术;(c)过程装备自动控制技术。

6)生物与医药工程(专业代码:0817Z3):(a)蛋白质与酶工程;(b)生物活性物质与功能食品。

2、师资队伍

本学位点依托的石油化工学院始终坚持引育结合,以育为主的师资队伍建设方针,在高层次人才引育和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学院现有教职工127人,其中国家级人才11人,正高级38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支,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及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1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及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3人,国家高层次青年引进人才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长江学者2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比例达93.9%,具海外经历的专任教师占50.5%,。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绿色石油化工创新111引智基地”,采用松紧双轨方式引聘欧洲三院院士J. Basset、加拿大工程院院士J. Chaouki教授、美国石化学会主席T. Oyama教授和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毕晓涛教授等15名海外大师加入导师队伍。依托合作企业,聘请黄小卫院士、千人计划刘健博士、万人计划洪杰总裁和台湾籍曾志远技术总监等20余位专家构建企业导师队伍。

2022年持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改善。2022年,学院新引进人才10人,其中教学科研7人、教辅2人、辅导员1人;新晋升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4人,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人数占比83.4%;新增“111”引智基地聘任外国专家5人;全职在站博后研究人员11人(含师资博后2人),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2)高层次人才引育持续突破。2022年,学院新增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和国家优青1人;海外特聘教授S.Ted Okayama荣获2023年度美国化学会乔治·A·欧拉奖;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A1人、B8人、C20人;2人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入选福州大学旗山学者奖励计划。

3、科学研究和教学科研支撑

学院拥有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国家研发平台、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清源创新实验室)、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实验室总面积超2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近2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本学位点的人才培养。“十三五”以来,学院各类科研项目到校经费3.07亿元,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80余项,到校经费2.4亿元,其中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和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杰青、重点项目和优青项目、国家发改委等国家级项目125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超过500件;科技论文被三大检索收录超过600篇。学院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相结合,与多家企业长期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企业创造了显著经济效益,“十三五”以来,对外签订技术合同270余项,实际到校经费超过1.1亿元。鲍晓军教授为第一完成人的课题组研究成果“催化裂化汽油超深度加氢脱硫-烯烃分段调控转化成套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福州大学为牵头单位、江莉龙研究员为项目负责人获批“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低温低压合成氨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约5000万元);江莉龙研究员、邱挺教授、侯琳熙教授等获中国石油与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奖励和福建省科技成果奖等省部级一等奖8项。

2022年学院在科研立项、标志性成果、产学研平台建设等方面均取得喜人业绩:(1)新增科研立项再达新高度。2022年,学院共新增科研项目96项,总到校经费超过1.1亿元。其中,纵向课题51项,到校经费9538万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3项,包括主持创新研究群体1项、优青1项、面上基金12项、青年基金8项、其他1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项,青年科学家项目1项、课题3项。新立项横向课题45项,合同总金额2400万元,目前到校经费2013万元。(2)标志性科研成果再获新突破。江莉龙研究员牵头申报的氨能源催化工程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获得资助,直接经费1000万元,实现了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上零的突破,同时填补了福建省属高校在获批此类项目上的空白。鲍晓军教授团队获得2022年度中国化工学会基础研究成果一等奖。侯琳熙教授团队研究成果聚醚类功能湿电子化学品的研发及其在显示领域的产业化应用202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郑辉东教授团队获202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产学研平台建设再上新台阶。2022年继续加强现有科研平台建设,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绿色氨氢催化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重组建设方案通过论证,福建省专用化学品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以优秀的成绩通过科技厅验收。继续探索和创新学科建设+产业化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2022年新增产学研平台3个,分别与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福建省幻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技术产业究院,与福建桦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化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融合。

在社会服务方面,不断创新服务社会发展新路径,坚持科研创新要积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理念,依托福州大学建设的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中心面向氢能产业中氢储运难的卡脖子难题,率先提出以氨为能源载体的氨-氢能源零碳技术路线,携手紫金矿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海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创建的福大紫金氢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已经成功开发出首台套氨-氢燃料电池发电装置并实现在中国铁塔公司稳定运行,为福建省第十七届省运会保障应急用电;实现在雪人股份公司建成全国首家氨现场制氢-提氢-加氢一体化加氢站稳定运行。系列新技术的示范应用将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的福州大学品牌,助力国家双碳目标。

4、奖助体系

为激发研究生教育活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本学位点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激励机制,健全奖优、酬劳、助困相结合的奖助体系。充分发挥学院和导师的积极作用,努力争取各方面资源,通过设立佑达新生奖学金、福化奖学金、厦门校友会奖学金等社会奖助学金,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帮助。修订和规范量化评选标准,做到新生困难学生一生一档,兜底对象一生一策,加强全过程跟踪;修订和完善《石油化工学院临时困难补助实施办法》,做好因疫因灾因病学生的临时补助工作,全年共发放临时困难补助金7.2万元。以石化疫苗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主题,持续开展十个一资助育人系列活动,加强对因疫受困学生的关心关爱。在2022年,共资助学生数740人次,总金额达270.1万元。

5、管理服务

本学位点研究生管理服务采取学院、学位点和教师团队的三级管理模式,配有分管研究生教育副院长1人,院长助理2人,研究生管理专职人员2人。学院负责研究生培养政策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学院专职管理人员负责研究生招生、培养方案实施、论文开题、论文答辩、导师管理等工作。分年级配备研究生辅导员进行学风建设,安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就业辅导等工作。同时,每位学生学习期间配有专属指导教师,确保教学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另外,学院共有3名专职人员负责学位点建设、管理和评估等有关工作,可以保障学位点建设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人才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师德师风建设、招生选拔、课程教学、导师指导、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学术交流

1、思想政治教育

本学位点依托的石油化工学院为福建省首批党建标杆创建和全校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坚持政治引领、强化立德树人,建立以学院书记、院长为组长,院各党支部、系所负责人组成的三全育人工作专班,整合学科资源,定期召开三全育人专题工作会,全面规划和推进立德树人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构建了具有化工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三全育人新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主线的一催三定五育新工科石化人才培养新模式。

1)党团建设有广度

学院党委强化组织建设,将支部建在班级上,实现“低年级班级有党员,高年级班级有支部”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全院学生党员412人,其中研究生党员292名,研究生党员率达32.8%。持续做好积极分子推优工作,全年推选培育积极分子166人,其中研究生推选70人;两次牵头举办多院联合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覆盖1000余人,其中研究生200余人。加强党员教育培养,通过参观党员教育基地、实地党课教学、校地企支部共建交流等方式,有效扩大党建朋友圈,提升党员党性。

2)课程思政引领同向同行

夯实课程育人阵地,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大力推动以教师为主体、思政队伍主动参与、以化工特色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专门开设《化工学科导论》等思政金课、向马院定制思政课程、开展课程思政素材大赛等等,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专业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促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3)社会实践创新有声有色

广泛拓展实践育人阵地,在现有20余个实习实训创新基地基础上,发挥泉港校区区位优势,打造博士团、绿色化工科普、土壤检测、预选挂职等社会实践精品项目。连续十年组织博士实践团参与化工行业调研合作,获评省级优秀社会实践队,受到人民日报社、省教育厅等报道。绿色化工社团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地,开展科普,弘扬科学家精神。学院不断完善本硕博学生体系为基础、覆盖小学宣讲、中学科普、大学实践、社区宣传、企业实习五位一体实践育人模式,极大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4)意识形态工作抓牢抓实

出台意识形态工作实施办法、新闻宣传工作管理办法、网站信息审核发布办法等制度,每年以专题报告等形式向校党委汇报学院意识形态工作,筑牢课堂、网站、学科讲坛及论坛的政治关,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阵地。以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养工程为龙头,做好党支部和科研团队的意识形态引领工作。坚持三全育人,通过调研、交流、访谈和共建结对帮扶等措施,加强对全院师生尤其是青年教师、海外引进人才等重点群体的思想引领。

5)网络思政工作成绩明显

持续推进党委——系所——课题组的三级宣传体系和学院——班级——支部的三级网络思政教育网络,涵盖科研教学、思政教育、科技竞赛等各个方面。打造线有我、喜庆二十大、研途有我、职场前哨等网络宣传作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获学校网络思政育人两项资助。全年官微推文165篇,涵盖理论学习、专业宣传、科普宣讲、院内新闻等。篇均阅读人次为723.6,为去年的4.15倍;我院在校园新闻网、青春福大等校内宣传媒体上投稿22篇,此外,人民日报、学习强国、中国教育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石油报、福建日报、人民网、中青网、中国新闻网等校外媒体对我院各项工作报道43篇,取得较好的社会效应,有力的宣传了我院的科研、教学和育人最新成果,有效提高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引导力。

6)组织协同育人做深做细

结合学科实际,创新支部设置形式,建立博士生党支部、绿色化工党支部等功能型特色党支部,建设组织育人阵地,实施基层党团组织组织力提升工程。与企业一线党支部共建,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教学、科研、生产、学生组织等基层组织全覆盖。加强宣传载体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红色阵地,打造“1+5”网络思政育人阵地,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为品牌,打通网站微信等5个新媒体平台,应用青年语言创作党建文创作品,充分发挥网络育人功能,积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建立起立足学科、辐射全校的党员教育培训基地。注重支部书记能力素质提升,推动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增强党支部组织力和战斗力。

7)思政工作队伍配齐配强

重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有专职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按照师生比1:200 配备。加强政工队伍政治建设,组织开展石化学院政工加油站系列培训,强化培训力度,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本领高强思政工作队伍,全面提升思政队伍育人水平和工作能力。设立政工书角,做好传帮带,共同学习成长。选树典型,伍宇翔老师获全国最美高校辅导员候选人,林泉富老师获校优秀思政工作者,何杰老师挂职泉港区团委副书记并参加团中央干部培训。辅导员培育纳入学院师资培训计划,全年专兼职辅导员参与培训累计26人次,人均参与培训班4.3个,着力提升核心素质和职业能力。全体政工干部获得校级及以上奖项24人次。

2、师德师风建设

本学位点依托的石油化工学院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按照学校党委统一部署,坚持价值引领、师德为上、以人为本、改进创新,着力构建党建引领、使命引导、规则立德、典型示范四位一体的师德师风建设体系,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教师管理全过程,全面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1)坚持党建引领,着力在教师思想政治建设上下功夫

坚持把思想理论武装贯穿师德师风建设工作始终,通过系统化、常态化学习,引导全院教师牢记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和根本任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坚持把党的组织建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最活跃的平台上,着力推进优秀科研平台与优秀基层党组织深度融合,将基层党建与创建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服务科技创新工作和科技人才理想信念教育紧密融合,实现省级以上创新平台党支部100%全覆盖。积极探索党建+”新时代高校党建和业务双融合、双促进的双带头人党支部培育模式,全力推进党建与学院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打造党建与学科互促互进的坚强战斗堡垒。2022年学院党建标杆学院工作经验聚焦五个到位,以一流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获人民网、新福建等主流媒体报道。

2)强化使命担当,全面推进学院阳光师德工程建设

扎实落实育人者先受教育的理念,广泛利用全院大会、政治学习、党日活动等契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塑造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的高尚师德风范;把握关键时间节点,在入职教育、出国行前教育、新任研究生导师等各类教师培训中开设师德必修课,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德培训和学习活动,多渠道涵育师德修养。

3)完善规则立德,建立学院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完善学院教师管理制度,将师德师风要求融入日常管理,促进师德建设科学化、规范化、经常化。突出师德师风第一标准,将师德师风作为职称晋升、考核评价、评奖评优等的首要内容。

4)注重选树典型,营造传承优良师德师风良好氛围

坚持开展我心目中的好老师年度评选、退休教职工荣休仪式青年教师座谈会开学典礼拜师礼毕业典礼谢师礼等仪式教育,组织推荐学院教师申报国家、省级、校级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打造书记面对面院长下午茶泉港夜话蒋导工作室等师生互动交流平台,全方位宣传教师党员先进事迹,先进典型的传帮带作用不断显现。

(5)涵养师德师风,实现三种精神红色基因接续传承。

深挖学院红色基因,以魏可镁院士为榜样,推动全院教师成为可镁先生优秀师德师风的传承者。将学院两地三校区办公楼走廊、会议室、学生公寓打造成全校最大的开放式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综合馆,成为传承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和新时代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教育培训重要基地。2022年,侯琳熙教授获评卢嘉锡优秀导师奖;袁珮教授获评宝钢优秀教师奖1名教师获评校最佳一节课竞赛二等奖;2人获评校青年教师励志奖;教师5人次获评校级各类奖教金。

2022年,本学位点工业催化方向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教师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团队。该团队是科技部化肥催化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被评为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标兵,荣获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教学团队称号。团队成员中82%是中共党员,所属催化中心党支部是教育部首批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创建单位、全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2022年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团队成员中有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省优秀教师、省爱岗敬业好青年、省向上向善好青年福州大学榜样等一批优秀党员和先进个人。团队的教育引领模式和党建工作经验被中国教育报和人民网等多家报刊媒体报道,2022年支部案例着力推进一融双优让党建与科研同频共振入选全省高校支部好案例坚持政治引领,推进党建与科研双融合、双促进’”入选福建省新时代党建优秀案例

3、招生选拔

研究生招生选拔是国家选拔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硕士生复试、博士生审核面试、录取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环节。为做好招收攻读博士和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促进研究生招生工作规范化和制度化,努力提升人才选拔质量,全力确保招生工作公平公正、平稳有序,根据教育部和福建省相关文件精神,招生选拔工作按《福州大学关于修订“申请—考核”制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实施办法的通知》(福大研〔202137号)、《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工作办法的通知》(福大研〔202028号)和《福州大学2021年硕士研究生招生复试录取办法》精神执行;复试和审核面试工作严格按照《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研究生复试面试工作规范(修订)》(福大研〔20217号)开展;复试和审核面试试题及其答案在启用前均系国家机密材料,命制、管理参照初试自命题工作管理规定(福大研〔201934号和35号,福大研〔202039号),学院严格做好保密管理工作,相关领导、命题人员和研究生教学秘书等考务工作人员应自觉遵守上述文件规定,涉密人员应签订保密协议书;学院按照《福州大学关于印发研究生复试录取应急预案的通知》(福大研〔20219号)做好应急预案。

学院成立7人以上(含7人)的研究生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的领导。负责学院行政工作的院领导担任组长,是本学院研究生复试录取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院领导担任副组长,是本学院复试、审核面试和录取工作的直接责任人;成员包含学院党委书记、分管学生思政工作的院领导、纪检委员和招生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复试和审核面试方案与工作实施细则,并组织实施,指导并督察复试和审核面试小组开展工作,同时负责复试和审核面试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根据当年博士生指标下达情况,综合考虑招生学科的指导力量以及世界一流学科、新增博士点和国家级科研平台的建设需求,研究确定了当年博士生招生方案。

同时,为进一步优化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培养工作,切实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根据《福州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选拔与培养管理工作办法》,从本校已完成规定课程学习,成绩优秀,且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科研能力的在学硕士研究生中择优遴选博士生。硕博连读生的选拔工作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科学选拔原则,对申请人应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评价,尤其加强对其学术水平以及从事科学研究的潜能考核评价,择优选拔,宁缺毋滥,确保生源质量。

此外,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建立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进一步规范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退博转硕工作,严格执行《福州大学直接攻博生和硕博连读研究生退博转硕管理规定》。

2022年本学位点共招收博士研究生28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123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163人,2023级硕博连读选拔9人;共毕业博士研究生20人,学术型硕士研究生72人,专业型硕士研究生95人。

4、课程教学

构建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立足国际前沿热点的基础课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应用导向的产业实践课程研究生课程教学培养体系。

1)强化面向立德树人的课程思政

针对现有研究生专业课程思政元素少,立德树人思想体现不足的现象,依托教育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和福建省党建标杆学院,由导师在专业课程中充分融入侯德榜先生化工救国、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魏可镁先生勇于拼搏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感人事迹,依托具有自主权的各类产业实践平台,融入我校合成氨团队50年坚持传承与发展合成氨催化研究的事例,通过特色课程思政案例、院士墙和微媒体等多情景方式铸魂育人,激励研究生加强整体规划和系统设计理念,引导研究生开展面向国家和行业需求的研究。

2)强化面向需求的特色课程教学

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0年传承与发展合成氨研究特色,构建合成氨催化科学与技术、氨氢转换科学与技术、液氨储运科学与技术和氨能科学与技术等组成的面向双碳目标的特色课程体系。

3)强化面向国际前沿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础课程

聘请8名国际知名学者开设高等化学反应工程、材料科学导论等7门占总学分20%的双语课程,拓展研究生国际创新前沿视野。设立可镁科学讲坛,邀请180多位海内外专家讲授创新思路、学术成果,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研究生的创新思维。

4)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创新与实践

结合行业企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制定《硕士学位研究生企业专班培养方案》,开设中化专班、万华专班、清源创新实验室专班等硕士专班,组织工程技术专家开设《连续流反应技术及应用》《氨的合成与利用》《电子化学品导论》等总学分20%7门行业特色课程。

5、导师指导

为了贯彻落实导师责任制,学院先后制定各种规章条例,明确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负责人。学院还成立了导师工作室,加强导师的遴选、培训与考核,敦促研究生导师切实履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积极组织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从思想品德、学术水平、治学态度、教学态度、关心学生、沟通交流等六个方面每年评选5-6名导师。不仅如此,学生还为获奖导师撰写专题纪念文章,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评选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为了营造和谐的导学环境,学院还特别关注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方面,推出了蒋究心理心理专栏,希望通过心理专栏能为同学们营造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学院依托蒋导工作室,开展心理讲座、考研谈心、心理沙龙等活动,跟踪重点学生心理动态情况,减缓学生焦虑。持续健全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预案,做到有法可依;做好心理委员队伍建设,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积极承办校世界精神卫生日科普活动。完善学院-班级-宿舍-朋辈心理健康教育四级网络,打造细致入微、充满爱心的心理工作队伍,让朋辈帮扶成为缓解学生压力、开展心理教育、开展异常摸排的有效手段。2022年,我院心理发展部获评校优秀心理发展部。

同时,依托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绿色石油化工创新111引智基地”,采用松紧双轨方式引聘15名海外大师加入导师队伍,协助指导研究生在自主产业实践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拓展研究生国际视野。依托合作企业,聘请20余位企业导师在我们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上带领研究生参加工程实践,并带领研究生深入其所在企业一线开展工程实践,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学术训练或实习实践

积极打造本硕博贯通的“科产教”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体系,探索企业、高校、政府多主体共建共享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有效服务区域经济与福建石化产业发展。

在学术训练上,依托本学位点导师承担的一批国家863项目、国家重点支撑计划、国家重大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重点基金等国家级任务和行业任务,引导研究生全员论文选题与国家和行业科研任务紧密结合,在具有自主权的各类产业实践平台开展科学研究。研究生在合成氨、清洁油品生产、反应精馏、氨氢能源、重油悬浮床加氢、电子化学品、高端精细化学品等研究方向上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取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在AIChE. JChem. Eng. Sci.J. Am. Chem. Soc.CCS Chem.以及化工学报等化学化工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

在实习实践上,探索和创新“学科建设+产业化融合”校企合作新模式,积极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成果转化,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产学研用、学科建设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实现更深层次的产学研协同融合。通过三模式创建具有自主权的产业实践平台,破解高校产业实践平台缺乏自主权导致研究生培养“产教”脱节的难题。融合福州大学、福建石化集团和泉港区政府共建的石油化工学院与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资源,2022年获批并创建了前校后厂现代产业学院和氢能产业分院并由学院院长兼任负责人。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知识产权入股,与上市企业三聚环保、紫金矿业合资创建三聚福大、福大紫金等由发明人兼任公司总经理或董事长的产业实践平台。在校区内引进中化泉州、福建佑达和中琉科技等捐创7类产业实践平台。通过上述三种模式,掌握了产业实践平台运营的自主权,强化了产教融合,显著提升研究生科创能力和实践能力。

2022年新增产学研平台3个,分别与福建省能源石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福建省幻境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共建新技术产业究院,与福建桦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联合成立化工先进技术研究院。

依托这些自主实践平台,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显著提升。2022年在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捷报频传,获得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主赛道金奖1项、银奖1项,获省赛311铜;“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1项、省赛银奖1项;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竞赛一等奖1项、中南赛区一等奖1项;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华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福建省一等奖2项;油气储运工程数值仿真技能创新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7、学术交流

搭建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了促进福建省化学工程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学术交流,于20221210日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福建省化学工程前沿博士研究生学术论坛。本次论坛聚焦化学工程及其相关学科的前沿领域,涉及包括化学工程与生物、制药、材料、高分子、环境、能源等学科的交叉领域,以深度探讨学术前沿,共同交流科研成果为宗旨,通过博士生学术报告与交流等系列活动,为化学工程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博士研究生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去年首度成功举办的基础上,本次论坛进一步扩大了影响范围,吸引了福建周边省份(广东省、江西省、浙江省、上海市)高校学生的参与,参会人员达到120余人,共有来自中山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江南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厦门大学、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等18所院校的30名博士生进行口头汇报,分别从催化剂设计、复合材料、新能源等研究领域进行分享报告。与此同时,本次论坛还特设福建省引进生专场,共有来自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优秀博士生6人参加。

依托各类项目,选派学生赴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所参加学术交流活动:(a) 依托CSC项目和绿色石油化工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国家外专局“111 计划”),派遣多名研究生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开展为期一年的科研活动;(b) 鼓励并支持研究生参加高水平化工类国际会议,每年有20多名学生参加美国AIChE年会、国际化工过程强化大会、国际催化会议等进行交流学习。

(四)质量监控:质量保障、分流淘汰、学位论文、学风教育、管理服务、就业发展

1、质量保障

本学位点遵循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和人才培养规律,细化并执行符合本单位办学定位及特色的学位授予质量标准;建立研究生质量分流淘汰机制,不断提高生源质量;制定各类各层次研究生培养方案,保证培养环节设计合理,学制、学分和学术要求切实可行;建立了以教师自评为主、教学督导和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教学评价机制,对研究生教学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持续加强学术诚信教育、学术伦理要求和学术规范指导,保证在学位论文答辩前,研究生各培养环节达到规定要求;根据《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阶段管理实施细则》,学院制订了《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研究生在读期间学术要求》,完善且实施了博士/硕士学位标准,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先进性、创新性和理论深度。

2、分流淘汰

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充分发挥课程考试、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等关键节点的考核筛查作用;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淘汰机制,对于课程考核不及格情况达到学校要求、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按照培养管理规定进行分流淘汰,严格规范各类研究生学籍年限管理。2022年本学位点一位博士生由于达到最长学习年限未能完成学位论文而退学。

3、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进行科学研究或承担专业技术工作的全面训练,是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本学位点对学位论文的选题、综述、规范性、研究内容创新性、先进性和科学价值等方面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要求在获得学位前,必须在本学科有一定影响力的、经同行专家评审的国际性学术刊物上发表反映学位论文主要内容的学术论文。

对于进行论文送审的博士学位论文,若论文送审评阅成绩为3个优秀或2个优秀1个良好或1个优秀2个良好之外的,学院组织校内外同行专家对修改后的学位论文进行质量评估,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认定符合答辩要求的,方可组织答辩。认定报告需经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主席或副主席签署意见后,上报研究生院审核。评估和认定形式根据学科特点制定,采用专家通信评议或会议评审等方式。

2022年本学位点博士论文提交数量20篇,通过率100%,学术型硕士论文提交数量72篇,其中二审2篇,通过率97.2%,专业学位硕士论文提交数量95篇,其中二审1篇,通过率96.9%。所有学位论文二审后全部都通过。在教育部、福建省硕/博学位论文抽检中合格率均为100%,获得省优秀硕博论文4篇。

4、学风教育

通过专家教授进宿舍、青年教师讲初心、学长学姐谈专业、低年级进实验室、高年级进课题组的五步走工程,在各校区利用课堂、楼道、宿舍等场地深入开展三种精神教育,强化专业思想。举办可镁讲坛、化工前沿博士生论坛,提升学术道德和创新能力;承办首届万华化学杯学术大赛,收到作品27项,覆盖学生100余人次。开设研途有我”“国奖面对面栏目,设立科研小导师抓科研规划;深入挖掘课程思政的切入点和融合点,打造科普石化等专栏系列网络文化产品,持续做强课程思政素材库建设、课程思政大赛。学生成才视野有效拓展,优良学风不断营造。辅导员定期做好查课、检查实验室和学情分析,做好考前考场纪律的教育。开展创文明宿舍,做奋斗青年活动,给全体新生宿舍发放劳动五件套,每周组织院检,督促学生开展宿舍卫生大扫除活动,评选劳动小能手、举行劳动分享会,开展劳动育人促学风。创新经验获人民日报、学习强国等主流媒体报道73篇。

5、管理服务

重视思政工作队伍建设,配有专职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按照师生比1:200配备。加强政工队伍政治建设,组织开展石化学院政工加油站系列培训,强化培训力度,打造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本领高强思政工作队伍,全面提升思政队伍育人水平和工作能力。由学院党委、团委指导研究生会的建设,建立研究生权益维护部门,完善维权反馈渠道,提高维权服务能力,有效解决研究生同学的具体困难。学院每年组织在校研究生针对思政教育、科研培养、师德师风、日常管理等方面进行无记名测评,好评率均超过95分。

6、就业发展

创新实践平台呈现出多样化良好势头,研究生培养与区域行业链发展需求匹配度不断增强,建立了福建石化集团等20 个实践基地,企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企业优秀思政文化融入培养全过程。案例式教材和素材库建设赓续加强,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区位优势不断凸显,对台合作纵深发展,海峡两岸化工学术交流营等形式备受青睐。以党员一帮一、党支部多帮一、班级群帮一等方法,加强对双困生、后进生的帮扶工作。疫情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就业,2022届研究生毕业生就业率98.4%,居全校前列,就业学生中75.93%进入高校和科研院所、国企、央企、上市企业、世界五百强、高新技术企业等就业。举办创业就业经验分享会,主动承办创业训练营25场,获互联网+”国赛主赛道11银,省赛31银。

二、工作特色与成效

体现本学位授权点的特色和人才培养水平,包含制度建设、立德树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文化建设、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举措和成效。

1、党建融合:红色引擎厚植双创基因

学院构建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跑-全员受益的多级双创育人机制。学院党委谋篇布局,不断完善双创育人工作体系,健全多重保障制度,为双创工作把稳方向,在做大做强学科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头雁效应,在日常党日活动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双创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双培工程,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党员,将优秀的党员培育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党性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双育协同机制,达到双创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双注入。依托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建立双创教育导师库;选拔优秀教工党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导师,选拔优秀创新创业达人作为学生的学长导师;定期举办结对交流会,安排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帮助解答创新创业中的疑虑。其中,电子化学品党支部捷报频传。2022年由支部书记侯林熙教授、副书记肖龙强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项目明芯科技攻克了高端显影液的核心技术,为学校再次获得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此外,学院还有多个项目在党委的引领下,在双带头人党支部和双创导师的双重保障下,持续做好科研攻关,实现突破,形成特色的党建双创育人模式。

2、思政融合:思政驱动赋能双创活力

强化化工特色,持续完善一催三定五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工作,获学习强国、人民网平台推广;谱奏可镁思政三部曲,以初心堂学习、书记讲党课助党性培养,推行双班主任制,抓好学风建设和专业认同,以省实验室发展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立足化工特色,将思政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催化剂催化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高素质人才。构建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侯德榜先生化工报国、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魏可镁先生勇于拼搏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感人事迹。同时,深挖学校红色基因,依托学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团员教育中开展沉浸式福州大学三种精神教育,通过传承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引领双创工作发展,引导学生做三种精神的宣传者、继承者和开拓者。学院连续十年组织博士实践团调研化工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提升学生对双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健全选树榜样宣传示范强化培养三位一体的榜样树立和示范教育工作体系,选树双创标兵互联网+”国赛金奖获得者李飞翰和房龙翔、科研先锋卢嘉锡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郑小海等石化青年榜样,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三融合

3、科产教融合:服务国家战略助力人才培养。

融合高校、政府和企业资源,以立德树人为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以科产教融合的产业实践平台为依托,以创新课堂教学、科研选题和产业实践为途径,以培养研究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构建科产教融合的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指导思想。

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通过专家教授进宿舍、青年教师讲初心、学长学姐谈专业的三级递进工程,不断强化专业思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完成从专业小白到科研大牛的蜕变。以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科研训练计划,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设立科研小导师制度,实现本硕博联动,抓好科研规划;定期举办可镁讲坛、福建省化工前沿博士生论坛、青年教师讲堂,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在全国各类竞赛中,60多位学生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和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50多项荣誉。博士研究生房龙翔、卢振等学生作为完成人获得了省部级科技成果二等奖。

积极探索企业、高校、政府多主体共建共享实践人才培养的新模式。通过校政企共创、校企合资共创、企业捐创等三种模式,创建了具有自主权的现代产业学院、氢能产业分院和校企合资企业等实践平台及其运行机制。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资源的拓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量产,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的高效转化。立足国际前沿热点的基础课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应用导向的产业实践课程,通过与中化泉州、万华化学、久策气体等企业开设企业硕士专班,由企业导师指导专班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每年实现研究生预就业40余人,促进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协同发展。

持续建设“科产教”协同的高水平导师队伍,依托国家级团队、111创新引智基地和龙头企业,打造了汇聚海外大师、国家级人才和企业工程技术专家于一体的高水平导师队伍。2022年,新增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支、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1支、国家“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1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和国家优青1人;海外特聘教授S.Ted Okayama荣获2023年度“美国化学会乔治·A·欧拉奖”;新增省级高层次人才A1人、B8人、C20人;2人入选科睿唯安2022年度全球“高被引科学家”;1人获评“闽江学者”特聘教授。

通过创新了实践平台、课程体系和导师队伍建设运行机制,构建了“科产教”交叉协同培养研究生新模式,该教学成果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研究生类),并进一步申报国家教学成果奖。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研究生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参与国家级重大重点项目研究,得到了良好的科研训练,取得可喜的学术成果。在AIChE. JChem. Eng. Sci.J. Am. Chem. Soc.等化学化工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195篇,授权发明专利100余件。8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政府、高校、央企和世界500强等企业,其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30余人、赴海外知名高校深造20余人;2022年,我院毕业生王秀云获得国家优青资助,2022年博士后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三、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

1、基础研究创新能力需进一步提高。在原始创新和重大理论突破方面与世界一流化工学科相比仍有提升空间,高水平标志性基础研究成果产出偏少。

2、高端人才数量依然偏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偏少,与世界一流化工学科相比,专任教师人数、高层次国家级人才如国家杰青、长江学者等偏少,且学科缺乏院士领衔。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面临经费和硬件支持不够等限制。

3、博士生、博士后数量偏少。作为一流建设学科之一,每年仅有10余名的博士生招生名额,远远不能满足持续科研创新的需求。作为科学研究重要生力军,博士后招收面临的经费和人事困难需要克服。

四、下一年度建设计划

针对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年度建设改进计划。

1、在化工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形成特色、进入主流,具备承担国家和区域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竞争能力,成为我国化工领域前沿基础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基地;力争在NatureScience正刊取得突破;力争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1项。

2、持续推进高水平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力争在国家战略科学家方面有新突破;力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有新增、有1-2人获得国家级青年人才计划的支持。

3、亟需学校显著增加化工学科博士生名额分配,以支撑一流学科和研究型学院建设;依托化肥催化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清源创新实验室等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加大博士后招收规模。




下一篇:​博士授权点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邮编: 350108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电邮: syhg@fzu.edu.cn

Copyright © 2014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