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鲍晓军教授(后排左一)带领支部成员开展科研项目攻关。
②任志英教授(左一)驻守实验室认真指导学生。
③郑云教授(左一)在福建省高能电池与新能源装备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将讲台变成信仰阵地,把实验室变成攻坚战场,福州大学的党员教师们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熔铸于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之中。
言传身教争当先锋
福州大学机械学院金属橡胶实验室里,一根拐杖诉说着任志英教授的担当。2019年,某国防预研项目竞标进入关键阶段,时任金属橡胶与振动噪声研究所党支部书记的任志英小腿骨折,医生建议要卧床休息三个月。然而,术后第二个月任志英就拄着拐杖走进实验室,驻守实验台,带领团队完成19轮结构优化迭代,最终以绝对性能优势夺魁。
作为党支部书记,任志英将党小组会开到科研实验室,带领7名党员突击队队员攻克耐高温、耐盐雾腐蚀等“卡脖子”技术,使金属橡胶减振器产品寿命大幅提升。在福清核电“华龙一号”工作现场,她顶着40 ℃高温带着学生记录振动数据;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实验室里,她组织师生与军工专家研讨核心技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只为让学生们深刻理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真正含义。
在化工学院的丙烷脱氢技术攻坚战中,能源与材料化工党支部书记鲍晓军创新性地将主题党日活动开展在技术攻坚项目上。党员按研究专长划分责任田,每块责任田明确技术突破节点与时限,党员带头认领关键难点任务,通过周例会实时跟踪进展,并在主题党日活动中集中研讨解决方案。
在服务产业发展中,鲍晓军团队依托国家级实验室,打造“党建链串联创新链与产业链”生态体系,促成20余项技术产业化,新增产值17.21亿元,5个中试项目获市场投资超3.8亿元,估值超20亿元。其团队开发的高温烟气脱硝成套技术首套设备,已在福建省危废处置龙头企业成功应用。
郑玉婴教授是我国高分子领域知名学者,她四十年如一日扎根教学科研一线,培养博士生21名、硕士生200余名,带领团队始终聚焦战略性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攻关,在除尘环保等领域创造近60亿元经济效益。
国家级教学名师于岩教授,坚守讲台28年,主讲4门国家一流课程,带领学生参与企业横向课题,产生经济效益30多亿元。
科研报国勇攀高峰
“国外的封锁再严,也挡不住我们闯出新路!”福大物信学院的李福山教授结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问后,拒绝多家单位的高薪邀请,毅然选择回国,加入母校从事科学研究。
面对国家信息显示方面的重大需求,围绕显示核心材料和关键技术缺失、自主知识产权缺乏等问题,李福山坚持深耕量子点发光技术领域。作为党支部书记,他把党小组建在项目链上,不仅把党员骨干吴朝兴培养为“闽江学者”,还带领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
同样放弃优渥条件选择回国的还有郑云教授。这位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的青年党员,牵头成立“双碳先锋党小组”,带领团队突破固态电池电解质技术瓶颈,申请专利20余项,技术成果从纽扣电池成功拓展至软包电芯模块,并与上市公司携手推进产业化。谈起科研工作,郑云教授常对学生说的是——“struggle,既是挣扎,更是奋斗”,是“把科研做进国家需求里”。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aCPOGV3UdnSPx--B7Ty-4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