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学院概况 媒体化工 正文

学习强国(2022-12-16):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四维融合,构筑“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12-19 阅读量:

福州大学2008年初在国内率先确立了区域特色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在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福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石油化工学院是福州大学双一流学科的重点建设学院之一,也是福建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福州大学“化学工程”学科位居第41位,在USNews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位列第26位。学院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优化高品质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依托校院各平台和清源创新实验室,深化科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优化升级学生新工科实践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师生高质量共创,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学院获得金奖和银奖各一项     


党建融合:“红色引擎”厚植双创基因

学院构建“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跑-全员受益”的多级双创育人机制。学院党委谋篇布局,不断完善双创育人工作体系,健全多重保障制度,为双创工作把稳方向,在做大做强学科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头雁效应”,在日常党日活动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双创”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双培”工程,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党员,将优秀的党员培育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党性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双育”协同机制,达到双创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双注入”。在“双带头人”党支部的领航下,支部党员积极投身关键技术攻关,为双创工作助力。

依托“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建立双创教育导师库;选拔优秀教工党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导师”,选拔优秀创新创业达人作为学生的“学长导师”;定期举办“结对交流会”,安排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帮助解答创新创业中的疑虑。

其中,电子化学品党支部捷报频传。继2021年支部张进教授指导项目“秒凝科技”在“互联网+”国赛摘金后,2022年由支部书记侯林熙教授、副书记肖龙强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项目“明芯科技”攻克了高端显影液的核心技术,让显示领域、半导体领域功能湿电子化学品全链国产化 “卡脖子”成为历史,为学校再次获得“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

明芯科技团队研发高端显影液等电子化学品


储能党支部书记汤育欣教授指导本科生项目“硬碳储钠”突破钠电池负极材料痛点问题,开发出性能优能耗低的负极材料,获得2022年的“互联网+”国赛银奖。此外,学院还有多个项目在党委的引领下,在“双带头人”党支部和双创导师的双重保障下,持续做好科研攻关,实现突破,形成特色的党建双创育人模式。


思政融合:“思政驱动”赋能双创活力

强化化工特色,持续完善“一催三定五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工作,获“学习强国”、人民网平台推广;谱奏“可镁思政”三部曲,以“初心堂”学习、“书记讲党课”助党性培养,推行“双班主任”制,抓好学风建设和专业认同,以省实验室发展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立足化工特色,将思政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 “催化剂”,“催化”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高素质人才。学院构建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侯德榜先生化工报国、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魏可镁先生勇于拼搏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感人事迹。同时,深挖学校红色基因,依托学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团员教育中开展“沉浸式”福州大学“三种精神”教育,通过传承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引领双创工作发展,引导学生做“三种精神”的宣传者、继承者和开拓者。

博士实践团在永荣锦江开展调研


学院连续六年组织科普团队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地,展示科学实验,开展化工宣讲;连续十年组织博士实践团调研化工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提升学生对双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健全“选树榜样—宣传示范—强化培养”三位一体的榜样树立和示范教育工作体系,选树双创标兵“互联网+”国赛金奖获得者李飞翰和房龙翔、科研先锋卢嘉锡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郑小海等石化青年榜样,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三融合”。


科教融合:“五级递进”助力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通过专家教授进宿舍、青年教师讲初心、学长学姐谈专业、低年级进实验室、高年级进课题组的“五级递进”工程,不断强化专业思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完成从专业小白到科研大牛的蜕变。

学院以“名师辅导”“学霸带飞”“每日一练”等形式抓好学生的基础学习;推行无补考班级建设,组建学业发展中心,实施学分清零计划,为双创工作夯实专业基础,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科研训练计划,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设立科研小导师制度,实现本硕博联动,抓好科研规划;定期举办“可镁讲坛”、福建省化工前沿博士生论坛、青年教师讲堂,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类竞赛中,60多位学生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和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50多项荣誉。马永德、房龙翔、卢振等学生作为完成人获得了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升学率再创新高,达到58.51%。


产教融合:落地转化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以学生双创教育为中心,积极探索企业、高校、政府“多主体”共建共享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突出“多资源”的优势,借助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条件,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资源的拓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量产,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的高效转化。

学院立足国际前沿热点的基础课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应用导向的产业实践课程,通过与中化泉州、万华化学、久策气体等企业开设企业硕士专班,由企业导师指导专班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每年实现研究生预就业40余人,促进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主动把握科技产业动态,拥抱“双碳”时代,以新兴行业领域上开展技术型创业,加速领跑零碳发展新赛道;推动标杆项目的产业转化,服务国家战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融合发展。2021年,在“互联网+”国赛银奖项目氨能动力的基础上,学校与紫金矿业、北京三聚环保成立福大紫金氢能公司,创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实践平台”,致力于打造集绿氨产业、氢能产业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的万亿级产业链,服务于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此外,“秒凝科技”团队通过与福州东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申报II类和III类医疗器械证,加快了临床实验和产品上市进程。

在双创教育的助推下,学院成功入选了福建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引企入校的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百佳案例。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8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政府、高校、央企和世界500强等企业,其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30余人、赴海外知名高校深造20余人;毕业生赵文涛晋升上市企业常务副总裁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毕业生王秀云获得国家优青资助。2015年以来,学院获评省级优秀硕博学位论文25篇,2022年博士后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充分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一批高质量的一流“双创”人才,奋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951437718921657239&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item_id=15951437718921657239&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7054913505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a5776986-d597-46ca-a4bc-2cf80dade407_1670553047390&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Copyright © 2014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

地址: 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大学城乌龙江北大道2号 邮编: 350108 电邮: syhg@fzu.edu.cn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2021年5月24日 星期一

学生工作

学习强国(2022-12-16):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四维融合,构筑“双创”人才培养新模式

发布日期:2022-12-19 阅读量:

福州大学2008年初在国内率先确立了区域特色创业型大学办学目标,2022年入选首批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单位。在一流高校建设背景下,福州大学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持续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石油化工学院是福州大学双一流学科的重点建设学院之一,也是福建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单位。在2022“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福州大学“化学工程”学科位居第41位,在USNews2023年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位列第26位。学院在一流人才培养过程中持续优化高品质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政教育紧密结合;依托校院各平台和清源创新实验室,深化科产教融合发展模式;优化升级学生新工科实践体系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师生高质量共创,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学院获得金奖和银奖各一项     


党建融合:“红色引擎”厚植双创基因

学院构建“党委领航-支部领路-党员领跑-全员受益”的多级双创育人机制。学院党委谋篇布局,不断完善双创育人工作体系,健全多重保障制度,为双创工作把稳方向,在做大做强学科基础上推进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支部的“头雁效应”,在日常党日活动紧扣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不断推动党建工作与“双创”工作深度融合;持续推进“双培”工程,将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成党员,将优秀的党员培育成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形成党性教育和科研能力的“双育”协同机制,达到双创精神和红色基因的“双注入”。在“双带头人”党支部的领航下,支部党员积极投身关键技术攻关,为双创工作助力。

依托“双带头人”教工党支部,建立双创教育导师库;选拔优秀教工党员作为学生创新创业的“领航导师”,选拔优秀创新创业达人作为学生的“学长导师”;定期举办“结对交流会”,安排导师定期与学生见面交流,帮助解答创新创业中的疑虑。

其中,电子化学品党支部捷报频传。继2021年支部张进教授指导项目“秒凝科技”在“互联网+”国赛摘金后,2022年由支部书记侯林熙教授、副书记肖龙强副教授指导的研究生项目“明芯科技”攻克了高端显影液的核心技术,让显示领域、半导体领域功能湿电子化学品全链国产化 “卡脖子”成为历史,为学校再次获得“互联网+”全国总决赛金奖。

明芯科技团队研发高端显影液等电子化学品


储能党支部书记汤育欣教授指导本科生项目“硬碳储钠”突破钠电池负极材料痛点问题,开发出性能优能耗低的负极材料,获得2022年的“互联网+”国赛银奖。此外,学院还有多个项目在党委的引领下,在“双带头人”党支部和双创导师的双重保障下,持续做好科研攻关,实现突破,形成特色的党建双创育人模式。


思政融合:“思政驱动”赋能双创活力

强化化工特色,持续完善“一催三定五育”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勇于创新,积极参与科研攻关和疫情防控工作,获“学习强国”、人民网平台推广;谱奏“可镁思政”三部曲,以“初心堂”学习、“书记讲党课”助党性培养,推行“双班主任”制,抓好学风建设和专业认同,以省实验室发展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

立足化工特色,将思政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 “催化剂”,“催化”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和科学研究高素质人才。学院构建了融入科学家精神的课程思政,比如在课程教学中充分融入侯德榜先生化工报国、卢嘉锡先生严谨治学、魏可镁先生勇于拼搏和大国工匠精益求精等感人事迹。同时,深挖学校红色基因,依托学院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新生入学教育、党团员教育中开展“沉浸式”福州大学“三种精神”教育,通过传承创新新时代的大学精神,不断丰富引领双创工作发展,引导学生做“三种精神”的宣传者、继承者和开拓者。

博士实践团在永荣锦江开展调研


学院连续六年组织科普团队进社区、进学校、进基地,展示科学实验,开展化工宣讲;连续十年组织博士实践团调研化工企业,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提升学生对双创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断健全“选树榜样—宣传示范—强化培养”三位一体的榜样树立和示范教育工作体系,选树双创标兵“互联网+”国赛金奖获得者李飞翰和房龙翔、科研先锋卢嘉锡研究生奖学金获得者郑小海等石化青年榜样,不断强化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双创教育的“三融合”。


科教融合:“五级递进”助力人才培养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通过专家教授进宿舍、青年教师讲初心、学长学姐谈专业、低年级进实验室、高年级进课题组的“五级递进”工程,不断强化专业思想,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动力,完成从专业小白到科研大牛的蜕变。

学院以“名师辅导”“学霸带飞”“每日一练”等形式抓好学生的基础学习;推行无补考班级建设,组建学业发展中心,实施学分清零计划,为双创工作夯实专业基础,服务学生全面成长成才。以“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四级科研训练计划,推动本科生进实验室,设立科研小导师制度,实现本硕博联动,抓好科研规划;定期举办“可镁讲坛”、福建省化工前沿博士生论坛、青年教师讲堂,提升学术道德素养和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培养创新型“新工科”人才。近三年来,在全国各类竞赛中,60多位学生获得了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银奖、卢嘉锡优秀研究生奖和高分子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等50多项荣誉。马永德、房龙翔、卢振等学生作为完成人获得了5项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学院2022届本科毕业生整体升学率再创新高,达到58.51%。


产教融合:落地转化服务国家战略

学院以学生双创教育为中心,积极探索企业、高校、政府“多主体”共建共享实践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突出“多资源”的优势,借助学校的人才技术和教育资源,利用企业的设备和实践条件,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实现资源的拓展。推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与量产,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优势,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对接,推进科技成果在企业的高效转化。

学院立足国际前沿热点的基础课程,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特色专业课程,应用导向的产业实践课程,通过与中化泉州、万华化学、久策气体等企业开设企业硕士专班,由企业导师指导专班学生开展工程实践,每年实现研究生预就业40余人,促进科研实践和创新创业的协同发展。

与此同时,学院主动把握科技产业动态,拥抱“双碳”时代,以新兴行业领域上开展技术型创业,加速领跑零碳发展新赛道;推动标杆项目的产业转化,服务国家战略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现科研创新、人才培养与国家建设融合发展。2021年,在“互联网+”国赛银奖项目氨能动力的基础上,学校与紫金矿业、北京三聚环保成立福大紫金氢能公司,创建国内首家“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实践平台”,致力于打造集绿氨产业、氢能产业及可再生能源产业于一体的“零碳循环”的万亿级产业链,服务于国家“双碳”重大战略,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此外,“秒凝科技”团队通过与福州东泽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申报II类和III类医疗器械证,加快了临床实验和产品上市进程。

在双创教育的助推下,学院成功入选了福建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名单,引企入校的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百佳案例。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80%以上毕业生就业于政府、高校、央企和世界500强等企业,其中担任中层及以上职务30余人、赴海外知名高校深造20余人;毕业生赵文涛晋升上市企业常务副总裁并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毕业生王秀云获得国家优青资助。2015年以来,学院获评省级优秀硕博学位论文25篇,2022年博士后5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

福州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充分发挥一流学科优势,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一批高质量的一流“双创”人才,奋力推动一流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网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5951437718921657239&cdn=https%3A%2F%2Fregion-fujian-resource&item_id=15951437718921657239&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70549135053&showmenu=false&ref_read_id=a5776986-d597-46ca-a4bc-2cf80dade407_1670553047390&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地址:中国福建省福州市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学园路2号 邮编: 350108

电话(传真): 0591-22865220 电邮: syhg@fzu.edu.cn

Copyright © 2014 福州大学化工学院版权所有